第265部分 (第1/4页)

朱可夫将自己手中的部队沿着萨托河一线部署,前线大量构建铁丝网堑壕和雷区,手中的装甲部队则是被部署在了萨罗瓦后方用作机动力量。而炮兵们则是被安排在了萨罗瓦城内。

至于为什么要把炮兵放置在城内,主要原因是盟军失去了制空权。面对着强大明军陆航的攻击,无论是将炮兵放在什么地方,只要开火必然会被发现。与其被消灭在野外。不如直接安置在城内。或许明军陆航会因为平民伤亡而有所估计。当然了,如果明军毫无顾虑的狂轰乱炸,他也没有办法。这就是处于劣势的军队的无奈。

盟军虽然已经开始大规模调集空中力量前往前线作战,只是面对着强势的大明陆航,他们依旧无法将制空权从明军的手中给夺回来。

大明陆航果然没有让朱可夫失望,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是不是城镇,只要发现目标立刻就是一通狂轰乱炸。在整个萨罗瓦防御战时期俄军的炮兵几乎都没有发挥出什么像样的作用。大部分的炮兵都还没有来得及发挥力量就已经被摧毁。现代化的立体作战在一方掌握着制空权的情况下另外一方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被动挨打。

朱可夫并不是被动挨打的性格,他也知道消极防御在强大的明军面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面对着潮水一般的明军攻击。消极防御的下场就是被无穷无尽的压力消耗完所有的力量,然后全军覆没。

在接到前线部队接触到明军的报告之后。朱可夫立刻派出了自己手中的坦克第13军下属第32坦克师。该师编有两个坦克团,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摩托化炮兵团以及众多的后勤补充部队,总兵力一万余人。

虽然俄军大部分的部队都是补给困难而且不满编的,但是对于精锐的坦克部队还是能够提供优先供给。毕竟在国破家亡的危机之下,哪怕是贵族们也知道要齐心协力抵抗敌人。一旦最终战败。那所谓的贵族或许下场比那些平民们还要凄惨。

俄军第32坦克师拥有大约七十辆的kv坦克以及大约一百二十多辆的t34型号坦克。此外这个师还拥有包括bt系列在内的四十多辆轻型坦克。别的不说,第32坦克师至少在数量上面还是挺强大的。

朱可夫将第32坦克师派过萨托河去准备对明军前锋侦查部队进行一场快速有效的反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趁着明军前锋部队刚刚抵达立足未稳的时候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只要获胜那就能够极大的提升此刻消沉的战斗意志。毕竟朱可夫手中有许多官兵都是从前线溃退下来的溃兵。他们的战斗意志不能仅仅依靠宪兵来提升。

当然了,朱可夫可没有想过就此发起凶猛反击从而将明军打垮。经历了数年残酷战争的洗礼之后,朱可夫早就已经非常明白双方之间的差距。他给第32坦克师的命令也很简单。打败明军先头侦查部队之后立刻撤退。他会将这场对付一支侦查部队的战斗宣扬成打退了明军一个装甲师,从而极大的提升士气。

而担任明军第六装甲集团军前锋的是明军第29装甲师的部队。这支装甲部队从阿尔扎马斯出发之后就一直担任整个军团军的前锋先导任务。

明军第29装甲师一路上因为战损以及机械故障失去了不少的车辆。当他们进抵萨罗瓦附近之后,手中还能够使用的坦克只剩下了大约一百七十辆左右。不过其中却拥有大量的虎式与豹式坦克。

俄军第32坦克师很快就通过浮桥渡过了萨托河,稍稍休整之后就向着不远处的克列缅基村开过去。在那里,已经接到侦察机通知的明军第29装甲师早已经准备就绪。

为了配合第32坦克师的反击,朱可夫将附近区域划归他指挥的飞机部队全都给派了出去,竭尽全力的为第32坦克师提供空中支援。虽然实力依旧不足,但是短时间内的空中掩护还是能够做到的。双方之间的坦克对决都没有空中力量的支援,成为了一场短促的纯坦克决战。

双方在坦克数量上是俄军占据优势,不过说到质量的话,明军却是完胜俄国人。

此时的俄军已经从数年的战争之中用鲜血和生命作为学费学到了许多经验。俄军的装甲部队从美国盟友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无线电设备,已经不再是开战之初那支坦克兵们还要用旗帜来进行交流的部队。

七月四号下午一点半,俄军第32坦克师以kv坦克为核心,t34为辅助组成了装甲集团向着克列缅基村附近开了过去。

克列缅基村在萨托河东岸,距离萨罗瓦大约十五公里的路程。这点距离对于装甲部队来说不算什么。第32坦克师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杀到了克列缅基村附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