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自五台镇赵府楼阁放眼展望浩淼洱海,只见氤氲蒸腾,云雾迷茫;那翻腾上下的云雾之中,似有龙腾虎跃,搅起阵阵海啸。又见海面波涛汹涌,巨浪拍天;那飞溅四溢的浪花之中,似有魑魅魍魉狂舞,荡起万丈妖风狂飚。

有道是:云中自有天眼在,疏网恢恢不可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禅机透佛顶 剑锋断魂魄(一)】………

第十七回禅机透佛顶剑锋断魂魄

佛顶峰巅,山风怒号,乌云乱卷,雪花飞扬。。26dd

峰巅傍的一角山坳里,白雪皑皑。那个在感通寺披玄色披风的年轻女子正迎着狂风踽踽而行。她奋力挣扎着,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峰顶一侧那一片枝干蟠虬粗壮、却不甚高大的松林攀援而去。此时,只见她双颊被冻得红彤彤的,仿佛那皮肉中的鲜血就要绽出一般。她的秀发、眉毛、睫毛全都挂满了霜雪冰晶,玄色披风在狂风中沸沸扬扬,已被狂风撕咬成无数条布絮。她不时跌倒在深深的雪沟里,不时又深陷脚窝而不能自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又艰辛起步,踉踉跄跄地向峰顶攀去。

松林之中那一间茅舍依然安然无恙。狂风卷起雪暴,呼啸着掠过松林,松林边缘的松树被连根拔起,翻滚着摔进冰川,而那间小小的茅庐却巍然屹立于狂风暴雪之中。茅舍之内,韩风和翠羽正在那位长髯美须的老和尚指点下挥毫习书,潇洒风流。

虽说是挥毫习书,然在高处不胜寒的佛顶峰巅,却也找不到文房四宝,韩风、翠羽二人相距约莫五尺,对面盘腿席地而坐,她俩手执之毫,既非雪白羊毫,也非棕褐狼毫,乃是削尖了的松枝。她俩专心致志,专注于眼面前的泥土地上,一丝不苟地练着书法。看她二人运笔的手腕,仿佛那代毫的松枝竟有千斤之沉,写得吃力非常,二人似运足了全身功力一般。

那鹤发童颜老僧,披一领大红袈裟,趺坐于一侧蒲团之上,双目微闭,手中那串琥珀佛珠在忽快忽慢地无声转动着。

屋内一切极为简陋,三张用树枝搭成的卧床上,铺着一层厚实的山茅干草,散发出阵阵山草的野涩甜香味儿;门傍两只瓦罐,盛着清洌甜润的雪山冰泉;一个小小土坑,三块被烟火薰得乌黑发亮的石头上,架着一口尺许口径的瓦盆;一小堆干柴树枝堆在“灶”傍;近处,还有一小堆沾满泥土的茯岑、山药、山芋之类的山货。最昂贵的物品,莫过于床边靠着的墙壁上高高悬挂着的那两支一为红穗、一为绿穗的带鞘长剑,还有床头边那一迭抄誊佛经的白贡川纸了。

屋内未生火,三个石头搭成的火塘里还有一些余火灰烬。凛冽寒风虽说挡在门外,风雪也扑不进门,但屋里也冷得扎人,空气哈气成霜,三人的眼角,鬓稍、唇边,都结起了薄薄的霜花。

他们三人穿着也十分单薄。那老僧仅是一套单薄僧衣,外罩一领同样单薄的红色袈裟;韩风与翠羽所着仍是当初上山时那套布衣,破烂之处早已被翠羽用发簪穿上头发棕丝缀补起来,倒也还整洁贴身御寒。现今她俩身上又多了件金钱豹皮做的领挂,也尚能抵御一阵高天雪暴风寒。但若是常人,仅此穿戴,在此点苍山雪峰冰柱之下,早就冻成一具具僵尸了。

老僧双眉突然一动,开口道:“小翠,龍字中间那一横折竖左钩,要粗而重,以显龙腾之威,右侧那笔竖右钩和那三撇,要连笔一挥而就,一气呵成,间而不断,用笔要轻灵而飘洒,干净利落,柔中藏刚,方有游乎空溟九霄傲视天地万物之磅礴气势!写字不单是笔划正确,更要有灵气,要有气韵。记住了!”翠羽频频点头领会,道:“是。我再写一遍。”又在地上写划,然后又问道,“大师,如此当至?”

老僧略微点头道:“唔,略略有些样子,着意笔划轻重缓急变化之处,务必要心领神会,用心琢磨推敲再三。照此重复苦练,当成大器也!”他依旧微闭双目,手中数珠一一从拇指食指中滑过。霎时,他双眉又一抖动,开口道,“风儿,你将那中字再写一遍。”

韩风抬头看了老僧一眼,答道:“是。”低头在地上将“中”字又写一遍。

韩风刚一停手,那老僧手中佛珠连接数了三颗,老僧开口道:“此字虽可一挥而就,那一竖看似上重而下轻,始慢而终快,但运笔之时,前后均需一致,下半竖更宜用全力缓缓运笔。如若真以毛毫书写,前半个字已将饱蘸墨汁用尽,毫中仅有残汁,故那一竖,尤其后半竖,若不加重运力,则墨痕轻淡难留;若不运全力,则柔弱不刚,有形无力,无中流砥柱之势;倾全力则骨风可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