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页)

过程中,员工的潜力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领导者采用一定的激励方法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激励方法都有效,一些错误的方法不但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反而还会挫伤下属的积极性,给整个团队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领导者在运用激励方法时,一定要准确得当。

郝信伟是北京大学2004届毕业生,他创办的丽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起伏,而郝信伟也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激励误区。

误区一:只要加薪就能够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很多领导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想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加薪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下属虽然享受到了加薪的待遇,但却在不久之后选择离开公司,甚至跳槽到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员工的心理期待未能获得满足,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员工选择离开。而越是跳槽到公司的对手那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越重。

李鑫晨来到丽洁公司已经三年了,眼看合同期满,他的领导找他谈话,询问他的打算,李鑫晨告诉领导自己期望获得1000元的加薪。领导表示只要他留在公司好好工作,就一定会给他一个期望的薪水。李鑫晨高兴地期待着自己的薪水从5000元涨到6000元。然而在续签合同时,李鑫晨才发现,他的工资只涨了500元,与当初领导的许诺差了一半。李鑫晨感到自己被骗了,他委屈地签下合同,但在几个月后,他带着公司的很多商业机密跳槽到了公司的竞争对手彬奇公司。由于彬奇公司掌握了李鑫晨手中的商业机密,因此,在和丽洁公司的多次竞争中抢占了先机,而丽洁公司则由于很多计划被彬奇公司打乱陷入危机之中。

在得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郝信伟分析了丽洁失利的原因,他认为激励的效果如何与激励对象的主观期望有很大的关系。激励的期望包含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以及激励的内容和主观期望的比值两方面的内容。在这个例子当中,李鑫晨之所以跳槽离开,就是因为他的预期目标没有得到实现,领导给他的激励和他的主观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导致李鑫晨心中委屈,从而产生报复和离开的心理,最终为丽洁公司带来不小的损失。

误区二:有些领导认为有规律地激励员工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需要给人惊喜,因其不确定性而带给员工惊喜和期待。而很多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往往采用过于规律的奖励方式,于是,员工在得到一次奖励的同时,就能够预知下次奖励的结果。这种规律性的激励会在刚开始的一两次激励中发挥作用,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时间一长,员工则会将这种激励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再保持先前的热情,士气甚至会出现比受到激励前还低的情况。

郝信伟的朋友李文琪于2008年开办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开业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盈利额。为了奖励员工,也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李文琪在2008年的国庆长假带领员工到海南游玩了几天。员工们受到激励后,士气大涨。第二年,离“十一”长假还有很长的时间,员工们就开始期待“十一”旅游安排。而到了第三年,员工们则早就对旅游的安排习以为常,旅游已经不能够成为激励他们士气的方式。2011年,李文琪因为私事的原因没有带领员工出去旅游时,员工们的士气因为李文琪的“爽约”而受到打击,甚至有员工对公司感到不满。郝信伟分析,李文琪公司的员工就是因为受到的激励太过规律而使激励变得毫无效果,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误区三:员工总是需要激励。

不少领导者认为必须随时随地对员工进行激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事实上,激励员工的方法具有有限性,激励产生的作用也具有有限性,再加上工作能力和可开发的潜力也有限,因此,郝信伟认为,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也需要有节制,也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采用激励法,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方法。

总而言之,领导者运用正确的激励方法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工作自主性和工作潜能,为员工以及整个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不当的激励方法以及激励观念不但不会起到有效激励员工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员工士气,减少企业收益。领导者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一定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激励的正面作用,促进员工以及整个企业的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