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1/4页)
砍这种事了,挥舞着马刀列队冲锋这种事在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经不是骑兵的主要应用战术了。
现在人们玩骑兵基本都盯着机动性这一点上,毕竟骑兵的机动性在装甲车辆出现以来是不可代替的,肩负着侦查、追击、包抄等重要任务。
这也是导致骑兵编制越来越小,骑兵活动大多以骑兵连为主,主要执行侦查、扰袭等战术任务,已经很少进行正面作战了。
北洋新军的骑兵部队相对于步兵来说保守了许多,虽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德法骑兵部队的影响,但是编制上依旧显得非常保守,西方骑兵现在已经采用小团大连制,一个骑兵团直辖数个骑兵连,每个骑兵连百余人到两百人之间,中间是没有营这个编制的。而北洋常备军里头依旧存在骑兵营这个编制,是标辖营,营辖队(连),而每个骑兵队只有数十骑。
相对于步兵和炮兵等兵种的编制来说,北洋骑兵的编制大体还停留在拿破仑战争时期。
当然了,这说的只是编制落后而已,并不代表北洋骑兵的战术应用还停留在那个时候,现代的北洋骑兵在战术应用上和各国骑兵没有多大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各国骑兵用骑兵连为基本单位执行战术任务,而北洋新军则是用人数更多的骑兵营去执行相同的任务。
说白了就是北洋新军就是仗着自己马多人多,加上对列强的传统畏惧心里,生出我一个骑兵干你不过就用两个的心思。
由于北洋骑兵部队的战术应用甚至日常训练都是以营为单位,所以孟恩远率领部队剿匪的时候,兵力配置也是以营为基本单位。
纵然孟恩远的骑兵还存着着指挥层次过多不利已指挥的情况,但是孟恩远的骑兵部队还是按照传统方式来配置了。
把两个骑兵营派出去后,孟恩远就是在后头亲自率领步兵跟随。
由于这一次的作战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敌人,基本上是以扫荡模式为主,所以孟恩远的部队前进的宽度非常大,将近两千人的部队组成了宽大三十余公里的横扫通道,如果加上骑兵的外围延伸侦查范围,那么孟恩远率领的剿匪部队的控制宽度几乎达到了五十公里以上。
这种战场宽度对于正规作战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孟恩远进行的也不是常规作战,而是非正规的剿匪作战,所以要求做到的是面广,以求形成一张巨网搜索敌人,一旦遇到敌军就迅速集中兵力歼灭,而灭掉后继续前进。
孟恩远的这种撒网式战术随便碰上一股强悍的敌军,不用多,就算敌人随便来个三五百人的精锐骑兵,那么就能够把孟恩远的部队各个击破,但他面对的不是敌国精锐骑兵啊,而是土匪,那些土匪们就算是实力大一些,拥有数百人规模的土匪也基本干不过孟恩远手下随便一个步兵队。
要是在野战随便四五十人的一个排就能够击败数百名土匪。
正规军和土匪的差距不在于个人有多么勇武,甚至火力都是不重要的,真正的差距在于纪律,作为一支典型的近代化军队,北洋新军所能够依靠的无非就是纪律而已!
也许那些悍匪们血性非凡,能够勇敢的挥舞着骑枪马刀冲击新军阵地,但是等待他们的下场必然是被乱枪打死。
当孟恩远率领的剿匪部队北上后不久,就是开始传来捷报,陆续打击并歼灭了数股小规模的土匪,打死打伤土匪百余人,缴获新枪十余杆,杂式老枪百余杆,另外马匹六十余匹,己部仅伤五人。以上这些战果只是公开战报上的战果而已,是要存档留存的,并通过电报送往保定让袁世凯过目的。
后世人如果研究这一场剿匪战事,那么只会从各种官方资料上看到打死打伤土匪多少,缴获枪支马匹多少,俘虏多少悍匪,绝对不会找到任何有关第三混成协缴获了多少财货的官方资料。
因为在正式战报之外,任何有关匪资缴获的事情都一律归属军械科科长赵东平所领导的‘剿匪北进支队后勤部’掌管,就连剿匪支队的军事指挥官孟恩远都无权管辖,该小组以赵东平为首,另外抽调了军械科、军需科、教育科等多人组成,除了这些主管人员外。
而和普通的后勤机构不同的是,这个剿匪北进支队后勤部除了拥有掌管文事的主官外,还辖有直属部队,赵东平特地抽调了第三混成成辎重第三营下属的一个队给赵东平,另外还临时抽调了其他几个部队的大量长夫,加上在锦州当地雇请的部分民夫,组成了大约六百余人的后勤运输部队。
他们的任务一方面是自然是担任剿匪北进支队的粮饷弹药供应,而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管所有战利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