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扭头看看我,忽然咯咯地笑开了:“你胆子这么小,居然也能当警察!真奇怪了。”

随便她笑话,我就是不吭声,由她笑去吧。

车在国道上跑了小半天,下午三点多上了乡村公路,开了将近一个钟头,终于到了我们要去的那个村子。

村口上站着一群人,原来牛村长和乡干部早就在等候我们了。走下车,大家非常热情地握手,牛村长两只大手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欢迎欢迎啊,没想到大拐子村的事儿把市里的新闻单位都惊动了,先到村子里看看,乡亲们都等着呢。”

柳晓菲施展开她的外交才能,和每一位同志握了手,还主动介绍说:“这位同志是我们报社新来的美编,姓李。”她撒谎连眼睛都不眨,我和她们报社什么关系都没有!

看我站在那发愣,她把相机往我怀里一塞,说:“我了解一下情况,你拍照吧,要多拍一些啊,要把大拐子村的繁荣景象集中反映给市民们。”

我终于挣脱了牛村长的热情握手,乖乖地拿着相机跟在他们后面。一起来迎接我们的还有位乡政府姓张的小通信员,他紧跟在我屁股后,不厌其烦地介绍村子里的巨大变化,让我拍这个拍那个,把我折腾得浑身上下直冒汗。

大拐子村的农民们几乎家家养鸡,牛村长带领我们参观的村民代表家都很有特点,成筐成篓的鸡蛋在大屋里摆放着,满脸微笑的老太太、大姑娘或者小媳妇在进行鸡蛋深加工:就是在每个鸡蛋上贴标签。我走到跟前一瞧,椭圆的标签上写着“绿色鸡蛋”的字样。看我们感兴趣,牛村长挥挥大手,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是我们大拐子村生产的绿色鸡蛋,我们村儿的鸡都是特殊品种,全部野外饲养,不仅产蛋量高,而且保证鸡饲料里不掺杂任何生长剂,完全符合国家关于绿色食品的要求。”

说着话,牛村长拿起个鸡蛋,笑眯眯地说:“大家伙瞧好喽,这个绿色鸡蛋准保是双黄的,不信你们就看看。”

只见他一抖手,把鸡蛋往身边的酸菜缸上一磕,鸡蛋碎了,瓷碗里果然是两个鸡蛋黄。

“怎么样,我没撒谎吧?呵呵。这种鸡蛋的营养价值可以比得上三个普通的鸡蛋。”牛村长随手拿起条毛巾擦擦手,带领我们继续参观另一处鸡场。

大拐子村的鸡场灯火通明,鸡舍里上下重叠的鸡笼摆放得整齐划一,估计鸡舍管理员和母鸡们都已经等了很久了,看见我们一大群人走进来,还真有些不太适应。柳晓菲很主动地和管理员握手,并且把采访机及时送到牛村长的嘴边。她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大记者,每一个细节都让被采访者觉得很舒服,尤其是能不断激发牛村长的讲话欲望。

牛村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母鸡产蛋的全过程,我抽空在一边换胶卷。

鸡场的空气中弥漫了消毒水和室内清新剂相互混合的味道,北墙上挂着一条横幅———“欢迎各位领导参观指导”。条幅上的字是后来贴上去的,隐约还能看见以前的话,好像是“欢迎广大客户踊跃参观定货”。我绕到门口,把牛村长、柳晓菲、宣传横幅以及莫名其妙的母鸡们统统纳入镜头,连续抓拍了七八张。跟在我身后的通信员小张用十分佩服的口气说:“李记者,你真行,这个角度把所有的人都拍进来了。”

我装做很谦虚的样子回答道:“拍新闻片要求很高的,讲究以背景衬托人物,要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我争取把他们都抓拍进去,这叫一网打尽。”

小张满脸堆笑地说:“对,一网打尽,一个都不能少。”

天色渐渐暗下来,两个小时的采访终于结束了。

在乡亲们的护送下,我们登上汽车,牛村长乘坐的北京吉普在前面开道,我们跟着后面。据同车的小张讲,今天晚上你们说什么也不能走,先到县里的大酒店吃饭,然后到宾馆下榻。他说下榻这两个字时,挺用力的,把我弄懵住了。小张反应很快,趴到我耳朵边低声说,下榻就是喝完酒再洗洗桑那,然后自由活动或者去睡觉。

没想到,下榻这个本来很简单的词汇,竟被赋予了如此多的含义,可真够复杂的。

柳晓菲在开车,头也没回地问道:“县里的宾馆是星级吗?”她又开始开玩笑了,一个小农业县能有星级宾馆吗?我琢磨肯定没有。

小张的笑容非常职业,探头对柳晓菲说:“您就放心吧,不是星级胜似星级,床铺干净,还可以洗热水澡,房间我都定好了,305和306两个双人间,您就放心住吧。”

“谢谢你啊,给你添麻烦了。”柳晓菲微笑地说。

“别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