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部分 (第1/4页)

之后南宋水军残部,脱围而出,不顾伤亡惨重,逆水而上,连破秦军营寨五处,这才在两岸秦军攒射之下,狼狈逃回樊城。

这一战,秦军虽败尤胜,南宋水军虽胜尤败。

因为秦军虽然损伤不小,但战略目的已然达成,重创襄樊水军,为之后进攻襄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南宋水军,在这一战当中,虽然英勇之处,丝毫不逊色于秦军。并少有的打出了淮扬水军的威风。

但也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失去了水军卫护。襄樊已去一臂,之后襄樊战场,只能任由秦军纵横往来,再无多少手段牵制于秦军了。

而秦军占据了潘龙洲等水路要道,也切断了淮左淮右的联系,襄樊已呈孤立之势……

这一战下来,冬天将临,江善按捺住心中**。收兵回了汝州。

而淮左这个时候情形并不太好,经过初时国破家亡的伤感后,南宋守臣们好像一下恢复了过来,给种怀玉制造了太多的麻烦。

据城死守,与城同亡者,比比皆是,最难受的是,地方上义军蜂起勤王,战火处处,将淮左彻底烧成了烂摊子。

唯一出彩的可能就是南宋降臣。宿州防御使曹旭了。

这人给秦军又送上了一份大礼。

淮左水军兵马指挥副使严正臣为首的一众水军将领,江善闻之大喜。立命曹旭,严正臣等西来,以曹旭,严正臣为主,建秦军水师,与淮右水军相抗。

此消彼长,到了成武十五年,樊城之陷落,已然不可避免。

而在成武十四年的诸般战事当中,种怀玉等人,对江善也越发不满了起来。

种怀玉对着战火遍地的淮左,头疼欲裂,唯一可以用一用的水军降卒,还被江善一声令下,调去了襄樊战场。

照这样下去,平定淮左的功劳,也到不了他的手上,肯定又是江善攻下襄樊大城之后,回军时顺手的事情了。

种燧在后边儿劳心费力,从领兵大将,到大军留后,已经够憋屈了,但江善叙功文书上,对他连提都没提。

魏怀德率军在潘龙洲一战当中,出尽了力气。

但最终,江善却斥责他领兵无方,致使南宋水军脱逃不说,还让军兵损伤惨重云云,并以守寨不力事,当即斩了魏怀德心腹将领吕靖。

魏怀德大怒之下,跟江善争辩,差点挨了军棍,回到汝州之后,连累带气,又病倒在了卧榻之上。

折洵位不如魏怀德,却领了潘龙洲一战首功,江善上书保举其为大军副将,以代屡次战事失利之魏怀德。

说是被胜利冲昏了头也好,是大军在握的感觉,让他有了错觉也罢,不管怎么说,反正,在成武十四年东,江善上书,直达御前,言说人事,语多恳切,但却失于恰当。

大将征战在外,许多忌讳处,他都犯了个遍。

枢密使张承当即拍了桌子,在皇帝陛下面前,直斥江善不知进退,视枢密如无物等等……

这一次,中书文臣们也没了声息。

江大将军领兵数十万在外,却轻言大将副帅人选,将帅不和也就罢了,还保举私人,以争大军军权。

就算是大将军赵石最威风的时候,也没见这么举措失当过,当年伐夏,大将军赵石与大将军折汇两人深有间隙,朝野尽知。

但大军征战当中,大将军赵石也没说一句,要换了折汇,另外启用他人,江善江君慈何许人也?敢轻易言此?是不是等扫平江北,就要言及废立?

枢密院很愤怒,中书重臣,也都有了忌惮,换帅之议,也渐渐被提了出来。

这就是军前上将们的无奈了,一句话,也许就让你丢掉了朝廷的信任,最后身死之时,可能你都不太清楚,到底犯了哪个规条。

朝中重臣们,想的永远不是你有多少军功,有多大才干,能想到只能是你到底忠不忠诚罢了。

江善过于冒失了些,让朝中文武都有起了防范之心。

不过,换帅之议,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大军在外,一个处置不当,便可能引起太大风波。

再有,谁能替江善领兵?

大将军赵石?那肯定不成,原因有很多,不用一一赘述,魏怀德呢,接连战败,军中威望已然来到谷底,也不成。

种燧呢,如果以种燧代江善,军心定要不稳,说不定就要闹出乱子来。

想来想去,在襄樊未下前,换了江善,不太妥当。

于是,皇帝陛下终于派出异议,亲笔写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