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 (第3/4页)
。别人若有了这份资历,已然显贵,自然要在京中养望,所谓一动不如一静,熬上十几年,一个六部侍郎那是稳稳的。谁还愿意去带兵打仗,赢了锦上也添不了多少花,若是输了,免不得要受责罚,自毁灭前程。也只有吴爱卿,知道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知道朕被东南倭寇骚扰多年,日子不好过,知道为君分忧。”
高拱也不住点头:“吴节确实是一个有担待的人,功在当代,利在社稷,臣佩服之至。”
嘉靖能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这一翻话,可见在他心目中,吴节已经不单单是天子门生,皇帝宠臣,而是真正的心腹肱骨,国之柱石。
黄锦也是一脸的欣喜。倒是旁边的胡大顺一脸的阴霾,满眼又嫉又恨,再看不到先前那副仙风道骨的神仙模样。
宋太监听嘉靖问。忙回答:“禀万岁爷,倒没有伤着。我军铠甲精绝一流,用料做工都非常讲究,整个铠甲都是上好的熟牛皮,上面满满覆盖着精钢,用刀枪不入来形容也不为过。据说,每具铠甲值银二百两。戚将军这一年来收的厘金全填进去,也不过得了数千具。吴节大人虽然身中三十来刀却没有伤到毫毛,就是累脱了力,浑身酸疼,到第二日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抓不稳。”
“哈哈,好好好!”嘉靖大笑:“戚继光制的好铠甲,这人虽然有些贪财,可在打仗上却舍得花钱。也不亏待士卒。这一点朕是知道的。”
黄锦在旁边笑道:“万岁爷啊,那些军汉粗鲁不文,圣人的大道理自然是不懂的。都爱钱,戚继光也不能免俗。”
众人纷纷笑出声来,明朝文官对武官都是非常鄙夷的。知道这些家伙都是棺材里伸手死要钱。不过,所谓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可至天下太平。可见,朝廷也是默许武将们在战场上捞些好处的,对他们的清廉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要求。
嘉靖兴奋地在屋中走了几圈:“这一仗。尽歼倭寇东南主力,剩下的敌人已不足到矣。只需一年,自可一鼓而定。”
宋太监:“是,万岁爷说的是。奴婢回京述职时,戚继光和吴节大人已经带着军队去扫荡盘踞在福建的其他几股倭寇。”
“啊,他们居然又开始打了?”嘉靖一惊,喊了一声:“福建舆图。”
黄锦忙捧出一副巨大的地图出来,铺在御案上。
宋太监走上前去,指着地图道:“我台州军挟大胜之机,进军牛田、林墩。牛田、林墩和横屿乃是福建的三大倭巢,这两处各有上万敌人。”
“这么多?”
“万岁爷不用担心,这两股倭寇都是假倭,大多是失业流民和从贼的渔户,战斗力极低,如果不出意外,现在应该是被吴大人和戚继光将军给平了。
“这福建的倭贼还不少嘛。”嘉靖松了一口气,感叹道。
宋太监:“万岁爷,除了这三大股倭寇,还有梅岭的吴平贼部,聚拢了一万多流寇,仙游还有大大小小十几股倭贼,大的上千,小的几百。不过,也无须担心,都是假倭,真上了战场,只怕人手一把长矛都做不到,不难剿灭。所以,横屿一战之后,已经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敢于与我大明官兵沙场较量了。”
“虽说如此,虽说都是假倭,已经不能大意。高拱,拟一道旨意,命福建总督谭纶全力配合吴节和戚继光征讨倭寇,并招抚愿意投诚的贼人。”
为了一举歼灭福建倭寇,嘉靖下了极大的决心,也不顾不得那许多,直接从裕王手里将谭纶要来,让他与吴节先后去了南方。并任命他做福建总督,一手把持福建的军政大权。
谭论以前在南方带过兵,懂军事,也是朝廷唯一可用之人。
“是,陛下。”
嘉靖又想起一点:“横屿之战,我军战损如何,若损失过大,还得让谭纶给吴节和戚继光补充一点。”
所谓战损,除了死伤的士兵,还有损毁的物资,若损失大了,只怕戚家军战斗力会有所下降。
宋太监:“陛下放心,此战我军可谓是兵不血扔,阵亡不过十来人,伤三十余,辎重器械俱在。”
嘉靖这才放心了:“好,阵亡的士兵必须厚加抚恤。”
“万岁,已经厚葬了,就葬在岛上,每个士兵的家属也得到抚恤。”提起战死沙场的士兵,宋太监有些伤感:“在吴节大人的亲自主持下,我军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葬礼,阵亡士卒的亡魂也能安息了。”
嘉靖倒是来了兴趣:“吴爱卿可写了祭文,念来听听。”
听到这一句话,众人也都留了神。如此惊天动地的大战,又是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