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部分 (第2/4页)

胡惟庸看了茶盏半晌,倒吸一口气,“这女人真可怕。左手请皇上释放官员,右手推出一个孙贵妃就让所有麻烦迎刃而解。”

李善长挥了挥手,略带疲惫地说道:“还有五天皇上就要登基,看来我们是无法阻止皇上册封她为后了。目前她的风头正盛,我们不宜再和她直接发生冲突,叫下面的人都暂时扣下弹劾奏折吧。”

第二日朝堂上又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文武百官都在围绕皇上登基的事情发表各自意见,有提交祭文的,有请朱元璋下诏书的,有建议全城禁严的,有请求颁布赦令的……却无一人再弹劾皇后的是非。对于昨日朝会争吵的原因,百官仿佛集体失忆,缄口不提。

百官不提,朱元璋却替马秀英有些不平,故意说道:“朕已允准皇后将其生身父母的灵牌神位供于太庙,诸位爱卿可有异议?”这个想法是他在朝堂上突然想到的,连马秀英都未告诉。

官员们顿时变了脸色。

太庙是朱元璋延由前朝“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

说直白点,太庙就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普通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就是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然而马秀英的父母既非皇室中人也非有功之臣,就算他们是皇上的岳父、岳母也只能算是外家,哪有资格配享太庙?

一些迂腐的官员就要上前劝阻朱元璋。

刘基抢先开口道:“皇后娘娘仁慈智鉴,爱民如子,实乃后宫典范。其父母为我朝培育出一位贤后,有大功,可配享太庙。臣附议皇上的决定。”

刘基一派马上跟着附议,就连中间派的几个官员相互看看,也颔首赞同。

李善长、胡惟庸冷眼旁观,朝中局势果然如他们预料,部分中间派官员也倾向了马秀英,此时再阻扰朱元璋的决定毫无意义,只会惹朱元璋不快,索性异口同声跟着附议。

此情此景,即使有些官员再糊涂也明白这个时候说反对的话就是和百官作对,当即缄默不语或者纷纷附议。

朱元璋很满意百官的表现,他这次的举动不仅是替马秀英出气,弥补官员弹劾带给马秀英的名誉伤害,更是在警告百官皇权终究临驾于制度之上,朕说什么就是什么。

第四百一十八章 洪武帝登基大典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四日是刘基择定的登基吉日。到了这一天,朱元璋和群臣、后妃斋戒沐浴,共同赶赴南郊祭坛。

皇宫至祭坛的道路都被清扫一新,沿路护卫排列,仪仗扈从,前簇后拥,车乘相衔,旌旗招展。在卫队的保护和声乐的演奏中,数千人浩浩荡荡直向祭坛而去。

打册封孙氏为贵妃那日起,天空就一直放晴,与往日黑云沉沉、雨雪交加的气象大不相同。今天更是阴云齐消,碧空万里,万千霞光穿透云层,照得喜庆的都城耀眼增辉,人人都说这是太平盛世的预兆。

即使一路都有士兵戒严,百姓并不能凑近观见,依然阻挡不了他们激动热烈的心情。山头、田埂到处都是看热闹的百姓,每到一处,人们就会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莫不奔走相告,“我们汉人皇帝要登基了!大家以后不会被元人统治了!”

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许多人盼了祖祖辈辈,这一天终于降临。哪怕皇家车队仪仗离去很远,他们还久久不肯散去,脸上流淌着喜悦的泪水,激动地述说着今天的见闻,那将是他们可以宣扬一辈子的骄傲。

马秀英看着那一张张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的面孔,不知怎么就突然想到了中华人民热烈欢迎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情形。如此相似的经历,如此相同的结局,无论入侵的异族曾经有多么强大,最终还是无法使中国人彻底屈服!

与她同坐一车的安庆公主、汝宁公主问道:“母后,您怎么哭了?”

马秀英触摸脸颊才知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她一忽儿为祖国的强大高兴,一忽儿想到祖国还要遭受一两次磨难,能不难过吗?她没办法给两个公主解释流泪的原因,笑着说道:“母后是激动,有这么多百姓拥护你们的父皇,母后为他骄傲!”

安庆公主、汝宁公主抢着说道:“我们也为父皇骄傲!我们能去见父皇吗?”虽然她们的亲娘早就不在,但是马秀英和朱元璋给予他们的关爱从未减少,这一会没见着朱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