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 (第2/4页)

主动告退。

她睫毛微微颤抖,余光瞟了瞟身形魁梧的袁兴,当年这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也成五品大将了。如果当初选择了他会是什么光景呢?唉,男人都靠不住,曾经她听说袁兴一直未成家,还以为袁兴当真对自己一往情深。结果呢,现在这男人还不是照样娶妻生子,区别只在于比朱元璋少几个女人和孩子而已,可是朱元璋能给予自己的地位和荣耀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去宫门等着,母后和你们舅舅说两句话。”马秀英叫逊影把三个孩子带走。

等只剩下他们两人,袁兴的笑容就显得轻松自然起来,“姐,听说你和皇上昨天出宫玩了?”

“你听谁说的?”

“这还用人说,昨天晚上我们军营都戒备了。直到你们回宫的消息传来,宣德侯才让士兵下去休息。”

马秀英无奈道:“本来想微服的,没想到还是弄出这么大的动静。”

“还有更大的动静呢。”袁兴神秘兮兮地说道:“兵马司昨夜杀了几个人,其中一个是杨丞相的本家侄子。我进宫的时候听人说杨丞相要倒霉了。”

“杨丞相杨宪?”马秀英楞了楞,她知道杨宪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

此人本名杨毕,原为元朝官员,后朱元璋攻下应天府,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代表朱元璋出使敌方阵营。尤其是他两次出使张士诚营部,还差点把命丢掉,后来被朱元璋视为亲信,赐名杨宪。因为他办事干练,向朱元璋报告某人某事还都有凭有据为,在洪武元年朱元璋任命他为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

袁兴幸灾乐祸地说道:“当初皇上立杨宪为丞相的时候,刘太史就曾言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现在看来这人果然得罪了不少人,许多人都等着弹劾他呢,丞相位子还没坐热就要被轰下来。”

朱元璋登基后封赏文武百官,功劳最大的武将首推徐达、常遇春;功劳最大的文臣,就要算李善长、刘基。

刘基知道自己已遭朱元璋猜忌,所以每次封官拜爵他都一再推辞。

朱元璋对李善长还是很信任的,封他做了右丞相,赐爵韩国公。然而这两年他隐隐察觉到官员弹劾马秀英以及文武相争的背后都有李善长做推手,就有点想换掉他的意思了。

他找来与李善长最不合的刘基商议,刘基却说道:“韩国公功勋很高,又能调和诸将,不应该轻易换掉。”

“李善长常常揭你的短,你还要替他说情吗?朕本来打算让你来做右丞相。”朱元璋诧异,他还以为刘基会落井下石呢。

刘基自谦道:“这就像是堂中换柱子,必须用大而结实的木材。要是用小木材的话,不是墙倒就是屋塌。臣是小材,怎么能做丞相呢?”

朱元璋其实只是试探刘基的心意,听他这样说,就转问道:“那杨宪怎么样?”

刘基直言不讳地说道:“杨参知有丞相之才,但没有丞相的器量。”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呢?”

刘基摇头,“还不如杨宪。”

朱元璋最后问到胡惟庸身上。

“不行,不行,如果用他的话,恐怕会招来祸端。”刘基暗暗吃惊,他知道朱元璋有重用胡惟庸的意思,但是没想到朱元璋打算给胡惟庸如此大的权利。这人为了权利谁都可以利用出卖,实在不是一个良臣啊。

朱元璋默不作声,后来他没有取消李善长右丞相的职位,但是仍然让杨宪做了左丞相。

李善长听闻朱元璋差点换掉自己,心中又怒又怕,听说刘基曾经帮他说好话,他不仅不感恩,反而冷笑道:“刘基老儿这是以退为进,把消息传出去,看他还如何在文官中立足。”

“他如今有马氏撑腰,哪里会把我们放在眼中。”胡惟庸恨死了刘基,竟敢给朱元璋说他是祸端,阻碍他的前程,此人留不得了。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上任几月就落马

官场上从来都是雪中送炭的人少,落井下石的人多,只怕杨宪这一次不好翻身了。马秀英摇摇头,对袁兴警告道:“这事你别去掺和,皇上的心思如今连我都猜不透,小心把你牵连进去。还有你以后不准喝酒了。”

“为什么?”袁兴怪叫一声,军营里哪个将士不喝酒?酒可是个东西,平时喝两杯拉拢袍泽关系,必要时还能喝酒壮胆上战场杀人。

马秀英怒道:“杨宪的侄子就是因为喝醉酒口不择言冒犯皇上才丢掉性命,不仅害死自己更是连累亲人,你要学他吗?你自己出事不打紧,小苗和瑛儿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