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浮⑸�潞托夼�淙槐坏鞑檎吡形�ド恚��率瞪纤�峭��枪餐��钤谝黄稹�

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也在人口统计上被列为“单身”,但是,这种人际交往类型里,有许多得以长久维持,并且充满喜悦,意味深长。但另一方面,许多同性恋者不得不面对许多难堪,由于他们的性偏好,他们常常被父母、家人、邻居和社区的其他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许多病人在求诊时向我描述这种非常痛苦的挣扎。他们觉得社会以一种粗鲁、难堪的方式将他们放逐,有时候这种放逐根本无法忍受。在最糟糕的时候,痛苦会以一种残忍的“同性恋鞭笞”形态出现。

事态发展到下一步,这些人干脆从正常社会消失,遁入“自己的社会”,在那里这种生活形态可以被人接受。而不幸的是,这种形式的放逐让孤单问题益发恶化,却还没有人以科学方法研究过,在人口统计里也没人注意,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不难想象,遭到自己家人、朋友和邻居的放逐和疏远,将造成极其严重而致命的医疗问题。

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如果统计数据可以“彻底整理”,将这些特殊的影响因素确认并孤立出来,那么寂寞对健康的影响就可以真相大白了。我们甚至可以将美满和不美满的婚姻相互对照,以弄清楚他们是否在健康上有差异。同样的道理,对于感情深挚且关系持久的同性恋者,原则上我们可以深入探究,拿他们的健康状况和一辈子孤单寂寞的人比较。但不妙的是,人口普查专家和法医都没有追问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手头的统计数据着手。

这些数据虽说有“统计上的杂音”,自身却昭然若揭。它们组合成一幅马赛克拼花图案,寂寞在这幅画里头是一股致命的因素,足以摧毁人的心脏。

婚姻状态是长寿的重要指标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美国各种死亡原因中( 不光是心脏病 ),离婚、单身和丧偶的人,不分性别和种族,在各种年龄层里都居于领先地位。无婚姻关系人口中增加的死亡率,甚至十倍于同年龄层的已婚人口。

把资金投注在评估健康风险能力上面的大企业,特别是保险公司,很早以前便认识到:一个人的婚姻状态是在统计上预测能否长寿的最佳利器之一。四十多年前,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古劳斯博士和李连菲德博士是最早确认这种关联的先驱之一。1956年,他们依据当时得到的医学数据归纳如下( 图二十三 ):图二十三美国民众各种婚姻相关状况之死亡率增加情形

*时至今日,“单身”这个词所指的已不是一个人“从未结过婚”。我们比较古劳斯1956年的研究和疾病控制中心1998年的报告,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差异。最近的研究往往将这种婚姻状态的问题加以调整,以获取比较准确的数据。

资料来源:Kraus & Lillienfeld,1956;CDC,1998�

不分性别和肤色,拥有婚姻关系的人在每个年龄层的死亡率,都比单身、丧偶和离婚者要低。把性别和肤色的原因计算在内,这三类无婚姻关系之人经年龄调整后计算出的死亡率,跟有婚姻关系者经年龄换算后的死亡率,分别是1�47和1�84——无婚姻关系者和有婚姻关系者在死亡率上的差距,因年龄层的下降而增大——这三类无婚姻关系者在死亡率上的差距,男性始终比女性大。

40年后的1998年,疾病控制中心报告了非常类似的数据。有婚姻和无婚姻关系的人在寿命上的相对差距拉得更大了!虽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乍看之下在缓慢增加,在统计上看到独居者的情况却非如此。该中心在报告中指出:

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经过详加比对,显示终身未婚者死亡率最高,然后依次是丧偶者、离婚者和有婚姻关系者。终身未婚者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比结过婚者高79%,是现存婚姻关系者的2�2倍。丧偶者和离婚者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分别比现存婚姻关系者高出86%和78%。

若时间延后15年以上,则有婚姻关系者的年龄调整死亡率变得比从未结过婚者低很多。丧偶者死亡率最高的是25—34岁和35—44岁,但是45岁以上则以未曾结过婚者死亡率最高。

在各种婚姻状态里,男性经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都比女性高,高出的比率是76%到94%。黑人在各个类别的死亡率都比白人高,高出的比率是13%到50%。

考察古劳斯和李连菲德提出的三个观点,以及1998年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我们特别强调三点:

( 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