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间的休息。这种运作方式是透支着员工的生理极限的。

在富士康观澜园区的插针机流水线前,每个员工几乎被机器“劫持”了,久而久之反觉得自己被同化成机器人。 。 想看书来

员工眼里的“军事战场”(2)

扒开8小时制度的光鲜,每一分每一秒或许都是一种煎熬。

于是,休息成了许多人的愿望,睡觉成了下班后最有诱惑力的休闲。

这些富士康工人每天上班,下班,睡觉,上班,下班,睡觉。——而这种钟表一样的生活,压缩着他们社交的私人时间。

“我原来用的那台插针机伤过3个人,1个普工,1个技术员和我们线长。有两个是在运行的时候去调机器,结果手指被扎了。不过也怪,本来是很难开的机器,在扎伤人之后,连续十几天都没出过问题,线长说这机器‘有鬼,吃血’。”富士康员工李祥庆说。“机器吃血”,“重复又重复呆滞人的思维”。

员工,在和重复无聊的工作做抗争,在和机器做抗争。

这是一个生活战场

在富士康厂区,随处可见“魔鬼藏在细节里”的标语。这里的管理、运营乃至价值观,都堪称细节化、标准化。

每个人胸前都挂着一张工牌。用这个牌子,可以进出大门、到食堂用餐、上下班打卡。每张卡的背后都留有火警、匪警、工会、医疗、餐饮等方面的查询电话。

每位员工从流水线上下班以后,就连吃饭也是从传送带上拿饭盒,就像20世纪初美国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工人一样,机械地拿上饭盒,然后机械地找位子去“喂机器”。

每天,位于厂区的中央大厨房都会源源不断地将按比例配置的饭食用锡纸包好,按时间流水线地分别供应到各个餐厅。

甚至,员工日常着装规范也被具体到这样的细节:夹克的拉链不拉或者拉到一半都是不规范的,要拉到前胸位置。

如果外面的人员要进入富士康园区,每次都要有厂区内部人员来接才能进入。白天走在厂区的马路上,很少见到闲逛、嬉笑的人群,每个人似乎都有明确的目标,直奔而去。仿佛在厂区慢速度的移动是不符合标准的。

单调的生活在重复。员工晚上下班后的活动,基本上就是睡觉。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大家拥有的不多的娱乐基本都在各自的手机上。

宿舍安静得只有电风扇转动的声音,偶尔,可以听到员工打电话的声音,可以看到在阳台外忙碌的身影。

8个人一个宿舍,按照人数来说,这样的宿舍本该颇为热闹。但是,富士康为了便于管理,每个房间中的8个人都是来自于不同的车间,彼此之间的上班时间是错开的,就算是上下铺,见面的机会也并不多,再加上工作的辛苦,几乎每个人回到宿舍便倒头就睡,舍友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近距离的隔阂使他们之间的话题和信任都不多。

他们活动的范围就是从厂区到最近的餐厅,再到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移动着。

富士康的福利在代工厂之中是不错的。每月每个员工在电脑房有4个小时的免费上网时间,园区也有游泳池、有娱乐场所,还有相亲的节目。

但是,这些都是理论上的福利,当这些福利平均到30万的基数上的时候,作为个体的员工能够享受到的是相当稀少的。并且,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资源必然和权力相联系。富士康内部的员工说,那些上网等娱乐场所必须是有“身份”的人才能去,普通的工人能够进入的机会相当少。

每天加班到20:00或者20:30后,工人很少去参与娱乐活动,只等周末“放风”外出的那一天。

于是,这样的生活,他们只想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挣钱。或许他们感觉到,这里不是自己长久停留的地方,这里只是他们挣钱的地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员工眼里的“军事战场”(3)

这是一个抉择的战场

在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哈姆雷特》中,莎翁借剧中人物之口,大声疾呼一个严肃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然而,在富士康中,12位员工却在生命的抉择中,选择了后者。而且,其中一名逝者还甩开了别人救助的手,选择离去。

生命诚可贵,收入价更高,无数人为了生存而战斗。来到富士康的人,同样也是为了生存而奋斗着,努力着。那些逝者为了什么样的原因改变初衷,放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