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2/4页)

少的华夏规则散手,与不同规则的泰拳、空手道的较量,哪怕是赢了,媒体上喧嚣得厉害,却也跟华夏武术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是以前,李天纵只能跟大多数“愤青”一样,面对这种情况,说些抱怨的话,老祖宗的东西,全都因为门户之见,败落了。

李天纵现在已经知道,其实华夏武术并没有败落,而是只存在于极少的武林世家手中。

这种情况,并没有让李天纵感到高兴,虽然像王家、慕容家,武学传承都做得很不错,但并不代表其他家族也可以。

就像潘伟鹏所在的潘家,原本也是武术传家,现在却只留下几本拳谱,真正有用的武学,已经凋零殆尽。

对于这些敝帚自珍的武术世家,李天纵绝对说不上什么好感,成功的,譬如燕京王家、岭南慕容,任由华夏武学渐渐式微,只管他们的权势地位。世家之间,竞争防范,远大过交流合作。

李天纵现在身怀奇宝,俨然是个“武林高手”,他掌握的几种拳法武功,就连严宽和这种武林世家的人,也要羡慕、赞赏;就连燕京王家也想拉拢。

李天纵对王曦怡有好感,但是他一直没有决定加入王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对王家的做事风格,并不完全认同。

别的不说,在对待武学的态度上,王家与其他武林世家并没有区别,还是将这种华夏悠远传承的文化精髓独自占有,千方百计阻挠真正武学的扩散。

李天纵却很早就有一种想法,要让华夏武术,重新为大家所知、所学、所练,发扬光大。

有多大能力,承担多少责任,以前的李天纵最多激扬一下文字,对现实的改变没有任何帮助,只能成为某些人口中的愤青。

李天纵一直觉得,愤青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愤青在能力不够的时候,自然只能口头发泄,一旦能力到了,就应该奋起直行。

李天纵有这样的想法,但到目前为止,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他虽然已经掌握五六种精妙拳法,但是接触、练习的时日还是太短,前前后后,也才半年的时间,对于这些拳法的奥妙、精义,还没有能够吃透,对于武学的理解,也还不是非常深刻。

他的武功,并不是通过一般方式学习到的,而是在拳皇中,由系统直接灌输,然后通过大量的意识训练、身体训练,熟悉掌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身手也是“打”出来的,而不是一招一式练出来的,身体训练,充其量是让身体去适应意识,并不是通常的训练。

这种方式无法适用其他的人,所以对于如何传授别人武功、传授哪些内容,李天纵也是一点底都没有。

之前教李大元、李天成学习的也只是体术,以及潘伟鹏教他的内家拳,这是两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却还不是真正可以搏击的武术。

陆乘风、钱进财、赵鹏、曾晓伟他们加入以后,李天纵也只是先教他们体术,以后如何传授真正的搏击武术,他还没有准备好。

现在郑栋国、马成武也流露出类似的想法,李天纵当然不会敝帚自珍,相比之下,郑栋国和马成武毕竟练过搏击,不管是身体素质、领悟能力,都要远远超出李天成、赵鹏他们。

用传统的眼光来说,赵鹏他们已经错过学武的最佳年龄,通常情况下,以后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学一些基础,用来强身健体、自我保护。

而郑栋国、马成武则不同,他们成为真正的一流高手或许也不容易,毕竟都三四十岁的人了,但他们已经是一般意义的搏击高手,只要肯用心,再学一门精妙拳法,应该不是问题,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的身手肯定可以再提高一大截,成为比较厉害的高手。

李天纵知道,所谓推广华夏武学、复兴华夏武学,并不是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绝顶高手,而是能够让武术普及,成为大家喜闻乐道的一项日常运动,就像柔道、空手道、跆拳道一样。

当然,在李天纵看来,华夏武术的发展空间,无疑比它们都要大得多,武术有很多流派,如果恢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是什么“道”也比不了的。

所以他决定顺其自然,赵鹏他们想学,他教;马成武、郑栋国他们想学,他也可以教,越多人学到越多的东西、越好。

赵鹏他们,可以代表大部分普通的人,他们可以学体术,增强身体素质,也可以学一些简单的格斗武技,用来防身。

马成武、郑栋国则代表一部分民间格斗技的爱好者,他们掌握了一些民间流传的格斗技,拥有比较好的基础,可以直接学习更高级、更精巧的武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