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2/4页)

天便就此分道扬镳。赵瑗带着她的一小队宋军西行,而种沂则必须回到汴京交旨。他远远望着那一小队所谓“宋军”,一个个拖着沉重的步伐,行军速度极为缓慢,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你们几个上去,跟着帝姬,不能教她发现。”

“若是遭遇危险,向帝姬示警即可。”

“记住,在沿途留下印记。”等他办完手头山的事情以后,会亲自去看看那个巨大无比的盐湖,还有在盐湖旁耀眼如日光的帝姬,他未来的妻子。

二十来个黑甲军士即刻策马上前,瞬间便消失得干干净净。

种沂调转马头,心情有些沉重。

“走。”

——————

赵瑗对于青海湖的设想,其实由来已久。

在这个古老的年代,盐和铁,都是顶厉害的“战备物资”,非朝廷不可控制。大宋吃的一般是海盐,从胶东半岛或是淮扬一带晒干了海水磨细了盐田,一筐筐地运往全国各地。但对于西北的军事要塞而言,运输成本还是太太太……太高了。

她敢打赌,即便是西夏国自己,也不清楚青海湖产盐量的巅峰在哪里。

她不只要将整个青海湖收入囊中,还要利用食盐,控制整个西北。

毕竟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青海、甘肃、宁夏诸省,外带陕西的一半……而已。

要控制食盐,首先得控制产盐的地方。

其次,才是控制流通转运的要道。

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她都一一考虑到了。从大宋带过来的这些商人,说是皇商,其实是军队中挑拣出来的商人,还有一些胆大的胡商。她不怕动用外人,反正对于商人来说,利润就是一切。只要将青海湖那惊人的食盐利润分出一些,他们就会乖乖听她的话。

比如,什么时候出盐,什么时候开通盐道。

比如,什么时候提高价格,什么时候低价倾销。

比如……

她带着商队慢慢来到了戈壁的最深处,在大片青稞之中,嗅到了一些湿。咸的气息。一些商人开始嚎叫,另一些则红了眼睛,拼命抽打着胯。下的骆驼。一片白茫茫的盐湖就在眼前,根本无须她下令,商人们就已经开始动手。

据说,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足以令商人们为之拼命。

这样大的一片盐湖,这样白花花的盐田,这样便捷的盐道和距离……人其实很聪明,尤其是浸。淫在大宋本土文化之下的商人。他们很快和看守盐田的西夏士兵打成了一片,交足保护费,然后开始采盐。

青海湖很大,大到足以称为青“海”。

两千多年之后,这里依旧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食盐,几乎无穷无尽。

但是!

这里的土地,同样含盐。

盐碱地是个什么概念,赵瑗其实很清楚。

所以,这里除了采盐的盐农之外,其实不剩下什么人了。即便有几个西夏士兵,也大多是保护盐道的。所以,在这里,清水和食物,才是最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么……

赵瑗来青海湖之前,可是装满了整整一空间的清水和食物。

不过,她并不着急。

物以希为贵的道理,她比谁都懂。

很多东西盐农不懂,商人们不懂,西夏士兵们同样不懂。

比如说,赵瑗带了一千年也用不完的金子,过来买盐。

比如一石盐,在西夏国可以卖一贯,在大宋可以卖两贯,成本可能只有几十文。但如果,在青海湖边,有一个冤大头,愿意花三贯的价钱来买呢?

傻子才不卖给她呢!!!

第103章 一击必杀

空气中弥漫着青海湖特有的湿咸气息,一筐又一筐青盐被抬到了这里,换到了成色十足的金子。蜿蜒的小路似乎一眼望不到尽头,连大片的盐碱地也显得有些可爱起来。赵瑗特意寻了把藤椅,靠在一块山石边上坐着,面上依旧是带着笑意的。

空间里已经塞了一半的盐,大约再过半个月,她就吃不进这么多货物了。

西夏国,河西走廊,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漠黄沙,当然少不了那位野心勃勃的西辽新帝——耶律大石……

她闭上眼睛,慢慢回忆起四分五裂的金国,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帝姬。”

声音有些稚嫩,也有些陌生。赵瑗睁眼,发现身前不知何时已经多了几个年轻的商人。这些商人肤色偏白,面部轮廓较深,倒不像是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