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2/4页)

燕国公主要免税,可以,那就请公主替整个燕云,把赋税交齐了吧。

赵楷笑眯眯地念完了圣旨,郑重其事地交到赵瑗手中,紧接着语重心长地同她说道:“官家对本王委以重任,本王可不能令官家失望啊。听说你最近和自己的长史闹了些别扭……唔,这样不好,不好。三哥先将自己的长史借与你用几天,你瞧着可好?”

赵瑗撇撇嘴,不就是把官家的人换成郓王的人么……

“如此便多谢三哥了。”她无谓地耸耸肩,“恰好三哥工于翰墨,又极负盛名,还被官家委以重任,不妨与臣妹一道,梳理这燕云顽疾如何?”

赵楷嘴角抽搐了一下:“还是算了。”

开玩笑呢开什么玩笑呢,他一个工于翰墨的闲散亲王,要将燕云上下梳理得干干净净,要厉兵秣马永消边关之祸,要和这位皇妹比谁的鬼点子多?

他还是老老实实地捂着圣旨,当他的监军算了。

第92章 西夏之谋〔四〕

赵瑗笑吟吟地从她三哥手里接过了圣旨,又客客气气地请郓王府长史和她的公主府长史小聚了一回。王府长史果真是个有经验的人,立刻就给她拟了十八条头等大事;这第一条,便是修建府邸。

既然她这位公主的封邑是燕云;自然要在燕云修建一座漂亮的公主府才是。

不过嘛;众所周知,修建公主府的最佳地点不是朔州,而是燕州。

十八条头等大事刚刚送到赵瑗跟前,赵瑗立刻笑弯了一双眉眼。无论这位王府长史的初始目的是什么;这十八条头等大事;条条都帮了她的大忙。她还在心烦怎么把这些人从眼前挪开呢;王府长史立刻就给她找好了名目。真真是妙极;妙极。

没过两天;燕国公主的长史连同属官们;包括燕云一些无关紧要的书记官,都被打包送到了燕州。赵瑗还特别大方地写了个条陈,十八条头等大事,全部都由二位长史做主。等所有人都走了;赵楷才颇为严肃地劝诫她;下回莫要这般唬人了。

赵瑗斜了他一眼:“三哥不也有些厌烦您的长史么?”

“胡说。”赵楷立刻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赵瑗撇撇嘴:“如若不然,三哥又为何任由臣妹支使他?要知道,此去燕州路途遥远,况且燕京城中龙蛇混杂,又是被‘借’过来的,差事可不大好办呢。”

“你这鬼精灵……”赵楷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伸手捏捏她的鼻尖,而后叹了口气,“他跟随三哥许久,有些事情,三哥确是不好斥责于他。恰好趁着这个机会,让三哥松快一阵子罢。”他说完,笑眯眯地望着赵瑗,眼中透着几分莫名的深意。

赵瑗干笑两声:“三哥这两日,还是先研习研习书法罢。”

赵楷颇为严肃地说道:“我是监军。”

“嗯?”

“所以,我应当去军营里,好生研习书法才是。”赵楷一本正经地说道。

郓王殿下说到做到,当天晚上就抱着圣旨和笔墨纸砚,到西军营帐中“研习书法”去了。他自幼饱读诗书,工于翰墨,每日临碑临帖,很是乐在其中。

既然他不打算插手,赵瑗也乐得自在。

紧接着,她又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在免除农人课税之外,她决定高价购买农田,无论贫瘠还是肥沃。这些天最好连成一片,最好处在朔州和代州,最好距离水源不远,最好……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土地基本就是人的命。根子。若不是被逼急了,是决计不会卖地的。

赵瑗确确实实有两把刷子。

她先是高价哄一批人卖了地,然后又放出风声,西夏与大宋即将开战,如今最最安全的地方,是东边的六七个州。既然燕国公主都把府邸建在了东边,谁还愿意在西边饱受战乱之苦呢……燕国公主说了,以田易田,童叟无欺,反正燕国公主在东边也买了良田数十万顷,绝对管够。

半个月之后,燕云十六州掀起了一波迁徙狂潮。大家纷纷找公主摁了手印置换良田,抛掉西边“贫瘠”的土地和战火的威胁,往肥沃的东边迁徙。反正农人不纳课税,反正东边有大片大片的良田等着自己耕种……不走,才怪。

赵瑗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的地契文书,又将西军家眷尽可能多地迁徙到了朔、代二州。

这下子,连赵楷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了。趁着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监军兼节度使兼宣抚使兼钦差的郓王殿下,郑重其事地找到了赵瑗,询问她的真正意图。

赵瑗答道:“不过是仿照先秦古制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