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息道:“乱民知道官府会息事宁人,不会慑于官兵军威,还会东山再起!”

不出几年,江忠源的话果然应验,新宁又发生了李沅发的起义,影响湖南和广西,激发了广西的会党起义。

在江忠源还没有抓到雷再浩的时候,杨炳堃曾悬赏一万两银子购买雷再浩的人头。江忠源得到这笔赏金,用于修葺新宁城。

1848年1月,湖南官府将雷再浩和李辉在长沙处死。

从此以后,江忠源在湖南博得了通晓军事的声名。湖广总督裕泰将他的战功上报清廷,清廷赏给他一顶蓝翎顶戴,任命他为知县。

1849年,清廷将江忠源拣发浙江。

短短三年,江忠源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过,这和他日后升迁的速度比起来,简直就算不了什么。从1851年开始,江忠源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由一个七品小官,靠着战功,跨越了许多人一辈子也爬不上去的十个台阶,成为清廷的二品大员,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也令湖南的读书人个个心痒,争相效仿。在这种意义上,江忠源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榜样。

但是,在1847年,江忠源刚刚步入官场的时候,并没有幻想以后的飞黄腾达,只是一心想着如何做好一个知县。

5

1849年,江忠源奉派来到浙江。当时的浙江巡抚是吴文镕,听说江忠源是个贤才,遇到难办的差事,都交给他去办理。

浙江有几十名巨盗,分布在各个州县,伺机劫掠。清军追捕得急迫时,他们便逃到海上藏匿,很难捕获。吴文镕将此事交给江忠源办理。江忠源设下计谋,将他们一一擒获。

当时浙江发大水,秀水县灾情最为严重。江忠源奉命到秀水赈灾。

江忠源很快就发现,饥荒严重地威胁着秀水的百姓。为了挽救这场灾难,他一到县里,就开仓发粮。

赈灾要钱,他只能向富豪们伸手,请他们拿银子来周济灾民。但他是个朝廷命官,不能干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勾当。他冠冕堂皇地宣称自己要拜祭城隍神,邀集所有的豪绅募捐救灾。捐了钱的,发一块“乐善好施”匾,以示表彰。不捐钱的,发一块“为富不仁”匾,规定要挂在宅门上,不许摘下,还责成地保巡视。

富豪们害怕家门口挂上必被千夫所指的匾额,几天里,纷纷认捐,县衙收到了十万两银子的捐款。江忠源亲自查核饥民户口,分为极贫、中贫和次贫三等,造出册子,按册分发银两。规定下属五天汇报一次,严加核查,以防贪污。他的举措,受到百姓的拥戴。

江忠源还设立赈灾局,收养无家可归的儿童,免除田赋。 。 想看书来

1851年,咸丰元年(6)

赈灾告一段落,江忠源又小试武功,抓捕了十多名巨盗,社会治安稳定下来。

秀水县地势低洼,积水无发排泄,百姓无法补种粮食。江忠源到郊野巡视,发现较高的地面,就去劝说农民补种杂粮。

这时秀水知县在任上去世,士民禀报官府,请求留下江忠源代理知县,吴文镕批准。

江忠源召回流亡的灾民,禁止百姓游手好闲,惩治奸猾刁民。他发现当地有喜好奢侈的民风,便亲自做出节俭的表率。他在告示中说,知县每天只花六十四文钱,百姓争相传颂。

浙江西部盛行养蚕,但在水灾之后,桑树大多枯槁。江忠源从《农桑集要》等书籍中找到补救的办法,写成《补救六条》,告示百姓。

江忠源在秀水知县任上干了九个月,改变了一县的大局,百姓仿佛没有经历过水灾。当地士绅写诗歌颂江忠源的德行,说他是两百年来没有见过的好官。

吴文镕是江苏人,他对这个湖南来的小官刮目相看,当作国士,加以礼遇,不久,上奏清廷,将他补授丽水知县。

咸丰皇帝登基后,下诏求贤。吴文镕向朝廷推荐江忠源。正在这时,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也专门上疏推荐江忠源,皇帝下诏,令江忠源赴部引见。

可是,浙江布政使汪本铨得知这件事以后,起了疑心。他想,地方官应该由本省巡抚荐举,曾国藩这个京官怎么推荐一个浙江的知县呢?其中莫不是有什么猫腻?

幸好武进的赵振祚有事路过杭州,将秀水百姓歌颂江忠源的诗歌念给汪本铨听了,这位布政使才解除了疑虑。

江忠源本来有机会进京朝觐天子了。不料海塘决口。吴文镕舍不得放走这个干员,上疏请留江忠源治理连年决口的海塘。四个月后,海塘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