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4页)

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社会资源,也就是现在讲的人脉资源的结合。”谈起人才,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云前这样强调道。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过:“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从李嘉诚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人才就是拥有了发展,拥有了钱财,缺乏人才,企业就只能停止前进。

浙商们自身往往出身贫寒,从小缺乏学习的机会,没有很高的学历,导致许多浙商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他们的创业都是从苦难中过来的。但是,这些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们却深深地懂得,市场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人才就是钱财,只有高水平的人才,才会有高水平的企业。他们认为,只要诚心寻找人才,认真用好人才,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使企业走上良好的发展之路。

鲁冠球说:“按照企业发展四阶段,我有四步定位。第一步就是管产品生产。那个时候,是市场短缺的时候,只要解决技术问题,把产品做出来、推向市场就可以了。第二步是管产品经营。进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如果要抓产品经营,抓推销员,这就要研究市场。到80年代后期,搞成集团的时候,就开始搞资本运营了,这是第三步。现在就要搞人力资本经营,管人、经营人了,这是第四步。”

“现在,我主要考虑公司领导人选。只要人选好,就能产生效益;否则,物色不好,就亏本了。所以,我现在去管人了,经营人了。关于做人的工作,最早开始,我们搞企业时,人的工作是党支部书记的事。后来,我们提出‘两袋投入’,即‘脑袋’、‘口袋’投入。现在,我们就要造就人、发现人、培养人,真正培养一个企业家群体。”

鲁冠球强调,搞企业的,就是要抓住“三个本”。一是人本,二是资本,三是成本。尤其是“人本”,“人本管理”的事情很多。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有一个鳗鱼场,搞了8年,就是搞不上去,后来换了一个人,就有钱赚了。所以说,就是人的因素第一,人是最重要的资本。过去我们凭体力赚了点小钱,现在要凭智力赚大钱;这里面的人就有智慧的因素。现在信息社会,你就要凭智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发展,企业如何跟上它?就是人力资本要跟上。人力资本跟不上,多大的资产也要毁于一旦。”

1。人才就是钱财(2)

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士林:“你问我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你问我最头痛的是什么,也是人。再问我企业最缺的是什么?还是人。”

“一般地说,我是先找项目再找人。要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最好的项目我也会把它搁置起来。”

“办企业有一个共性:市场对谁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产品。也就是说,不管办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人是第一位的。所以,办企业也好,走‘多元化’也好,最重要的是人,最头痛的也是人。”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坚信,“企业要辉煌永驻,参与国际竞争,首先是要用好人,必须依靠人力资本即“知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大部分浙商的企业都是从乡镇企业起步的,本身就先天不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人才就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你在经商的时候,一定要用好身边的人才。许多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最强的,但是,人各有势,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如果你擅于用他的长处为我所用,这个人对于你来说就是摇钱树,关键就在于一定要有正确的人才观。

2。寻找最合适的人才(1)

浙商商道:

企业最大的投资失误,不在于一个项目的得失,而在于找错了人。

浙商自白:

做好“借”字文章,做好“联”字文章,借脑袋、借人才、借智慧、借资金,我觉得绝对是聪明的做法。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俗话说,鞋子好不好,只有自己的脚知道。

聪明人买鞋不去挑价钱贵的,也不会挑最流行的,而是最合适自己脚、穿着舒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