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4页)

以为自己应该轻而易举地解决某个具体 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好事多磨,当生活在他面前设置了重 重困难的时候,他便惊惶失措,或落荒而逃、或大发雷霆。他没有耐 心再坚持一会儿,而是大肆报复尘世加给他的诸多“不公”。到头来 他便失去了一切而变得一无所有。因此,在做某项工作时,他总是一 遇到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在工作中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做事没有 耐心,没有毅力,有头无尾,有始无终。他自己没有多少主见,自己的心情完全受制于外界的评价,一旦他取得某个消极的评价,他便放弃 了以前的所有努力。 ⊙害怕批评的心态 每一个尝试新事物的人都可能犯错误,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来自 各方面的强烈批评和反对。人无完人,如果你犯了错误,那些关心你 的人就会来批评你,那些本来就对你不满的人就会趁机反对你。因 此,为了避免因犯错误而被人抛弃的风险,你尽量保持一种低姿态以 保全自己。没有尝试,当然不会有错误和失败。但是,没有尝试,将 更不会有创造和成功。&nbsp&nbsp&nbsp&nbsp

抛开消极的心态(3)

⊙不拨不动的心态 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缺乏动力,工作和生活成了 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做每一件事情都感到不自在、勉强、劳累和紧 张。由于工作毫无乐趣可言,他一边工作,一边抱怨,过着一种茫无 目的的生活。每件事情都让他感到不愉快,但是他又无力摆脱这一窘 境。于是他在待人接物上或犹豫不决,或优柔寡断。由于做事缺乏动 力,注定了他的努力或事倍功半,或好事多磨。而一旦自觉不如意的时 候,他便产生深深的自责自已为懒惰成性、游手好闲、一无是处的家伙。 ⊙怨天尤人的心态 具有这种心态的人把自己遇到的某件不如意或不顺利的事情归 咎于别人的过错,归咎于某些他自己猜测或假定的对象上去。他从 来不肯真正客观地去评估和认识那个消极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前因后 果。他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他以为自 己手中握着绝对真理,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他一遇到困难 和挫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回避。一旦他犯了错误,他首先想到的便 是如何逃避责任。他们做不到坦然地面对事物,面对他人和面对自 己。具有怨天尤人的心态的人是一些很难相处的人,结果,由于他得 罪了周围的所有人,往往导致众叛亲离的结局。 ⊙代人受过的心态 这种心态同怨天尤人的心态刚好相反。由于发生了某个意外事 件或不幸事件,无论那个事件同自己有没有直接联系,他都自觉有 过,并且把主要责任都揽到自己的头上。并且,由于他整天沉湎于内疚和自责之中,他对生活的追求失去了动力。 现在你也许会说:“我已经知道虚静无为是一种不合理、不现实 的生活方式。它确实格格不入于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它使我不能 坦然地面对真正的问题,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像作茧自缚一样,它 使我日益把自己封闭起来,它对我的心身健康没有任何好处,我也确 实看到了在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有害的思想倾向和心态。我想把它 们清除出去,但是,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既然你有心改变,接下来 就提供你改变这种心态的方法。&nbsp&nbsp&nbsp&nbsp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简朴人生多自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落尘网中,一去30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也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饮酒》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饮酒》两首诗中道出了 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快乐加减法的境界。我想来谈 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该如何度过平常的日子?”其实,像陶渊 明这样的中国传统文人已经对它做出了中肯的回答。林语堂先生对 此也做过贴切的描述:“中国人明确地认为,人生的真谛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