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4页)

告示一经张贴,就引起了轰动,那个环球洋行且不说,江海关,那是什么地方?打屁油裤裆,肥的流油的地方啊,历来就是削尖了脑袋也进不去,现在居然在外面招人?看着告示上那鲜红的江海关大印,所有人都一致怀疑这新出任江海关监督的十四皇子脑袋出了毛病,不是被驴踢了就是被门板夹了。 怀疑归怀疑,面对这梦寐难求的机会,无数的寒家子弟也不在乎过不过节了,呼朋唤友的结伴涌向上海,看看能不能够撞上大运。 与此同时,两江、江浙一带的世家名门也都接到了胤桢的名贴,胤桢很客气,言明上海一应事务初创,手下缺乏人才,望各家推举才华出众,品德高洁的子弟前来上海。 十四皇子恂贝勒胤桢这一年来可说是声震朝野,农学院,‘四大恒’,远洋舰队,江海关监督,棉布专卖等无一不是大手笔,可说时时刻刻都在牵扯着江南各世家名门的神经,眼下他竟然要他们举荐自家的杰出子弟,这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一家家立马就谴出最为出众的子弟前往上海。 胤桢求贤若渴的声名也由两江、江浙迅速的传扬开去,得到消息的世家名门哪肯落后,也纷纷派出自家优秀子弟赶赴上海,能够获得十四皇子赏识更好,即便是能提前知道十四皇子下一步举动,也可以大占先机,十四皇子赚钱的手段,现在已经是天下皆知。 在广州,澳门,上海允许洋人驻留和棉布指定在上海出口的邸报消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精明的商人马上就从中嗅到了商机,西洋的传教士早就得到了彼得等五名传教士带来的消息,能够到大清腹部去驻留传教的机会让他们欣喜欲狂,邸报一传开,他们就一面谴人去上海打前站,一面尽力游说网罗胤桢需要的各种人才,只要能够巴结好上海这位实际上的掌权者,他们就能够在上海快速的站住脚跟。一时间,大量的商人,传教士,洋人纷纷乘船前往上海。 稍后两天,江海关运送造船巨木船只一律免税,并且优先供给棉布份额的告示就飞快的传遍了沿海各地,各地海商船主这时哪里还顾的上先前三年不运送木材的协议,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挖尽心思的打通渠道收罗造船巨木。 税要不了几个小钱,问题是棉布的份额,这些个海商船主哪个不是人精?眼光都长远着呢,谁都知道,今年要是抢不到这棉布的份额,搞不好从此就得与棉布说再见了,到手的份额谁还会愿意再吐出来?就算以后能够抢到份额,那也得付出比现在高几倍的代价。 一时间,押着大量现银或者是揣着银票收购造船巨木的商人纷纷出海,北上南下,四处购木,关东、朝鲜、台湾、南洋以及内陆的各个产木区登时就掀起了一股伐巨木热潮。

………【第 51章 海关制度】………

万建图开出的高价工钱(一天一百文)终于开始有了反应,上海周边各县的富裕闲散劳动力纷纷涌入上海,面对各地蜂拥而来的人潮,不仅胤桢、海锋忙的脚不沾地,上海知县徐世桢,松江知府朱延志同样是忙的不可开交。。81zw。 看小说就到八一中文~ 朱延志在年前就被胤桢授予江海关副总监的名头,他索性跑了趟江宁,拜访了两江总督和苏州巡抚,请求将办公地点搬到上海,这两位大员哪里肯为这点小事得罪胤桢,自然是点头同意,所以朱延志也就名正言顺的将松江府衙搬到了上海。 为防止突然涌来的人过多引起上海物价上涨,朱延志、徐世桢不得不向近边各府县调集一应日用必须品,粮食和建筑用材是重中之重,而胤桢则是在县城或者县城的周边大肆的招募人手建造民居。 因为胤桢的习惯,朱延志、徐世桢,海锋,万建图等人都形成了每天辰时四刻赶到留春园汇报的惯例。正月十八一早,胤桢在各人做完例行的汇报之后,便开口说道:“明、后两天将是江海关和县衙、府衙‘开印’的日子,这段时间虽是‘封印’放假,可在座诸位也都是刺促不休,诸位的辛劳,胤桢会一一记在心里。” 说完客套话,胤桢转向朱延志,“朱大人,新制定的海关制度你可看了?有什么异议或者是有什么补充的没?” “下官惭愧。”朱延志肃然起身躬身行了一礼,“下官代天下所有的船商感谢十四爷的恩德。。81zw。”直起身来,他满怀感慨的说道:“十四爷制定的这份海关制度,对进出口货物的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验放等各个环节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再想如以前那般巧立名目层层盘剥,无异于难如登天,另外,对财务、统计、审计、缉私、督察、吏员职员的管理、奖惩等制度的制定不仅使的管理更为规范、明晰,也让所有的吏员职员有了上升的空间,再加上高薪养廉和公开举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