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部分 (第2/4页)

于各处的据点。

赵石在明远司框架堪堪搭好给下属们下达的头一个命令就是,从吏部拿来了各处驿站驿卒的文录,告诉明远司的下属们,先是从长安,到潼关一路上的驿站驿卒中间,每一个驿站挑出两个人来。

这两个人一定要身家清白,这两个人,一个将在驿站中继续当差,一个在驿站旁边定居,一内一外,确保今后明远司的急信能够到达长安。

万事开头难,这个任务看上去分外简单,却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更不可能靠着几张吏部提供的文录,就定下人选。

所以,这需要明远司的下属们,奔波在长安和潼关之间,完善这条道路上的一切细节。

赵石的要求很简单,短时间内先整理出一条通路,他不求控制大秦的驿站,他根本不现实,但通信往来,最重要的无疑就是一个快字,他需要各方的探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送到京师,那么驿站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地方。

之前的内衙之所以越来越不堪用,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混乱,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秦的疆域越来越广,根本不是当年困守一隅的大秦了。

面对这样急剧的变化,内衙没有去适应,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大秦之内,干起了御史们的活计,想为自己争权夺利,这不能算是一个错误,只能说,他们的野心彻底的埋葬了内衙……

而在内衙尸体上出现的明远司,目的很单纯,所以,首先,赵石认为该在消息传递上下一番工夫,而非是先急着做出什么功绩。

要是放在当年,他要让明远司这样的朝廷机构从无到有再到壮大,那一定是千难万难,甚至要耗费的精力,比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都要困难的多的多。

但现在嘛,他要做一些中间没有太多阻挠出现的事情,已是分外的轻松了。

因为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相当于朝廷政令,只要在枢密院中弄出几间屋子,召来些人手,那么,他便可以在自己的属衙之内,动动嘴皮子,就会有无数人为之奔走效命。

就像一个穷汉想要盖房子,需要动脑筋的地方多不胜数,但一个富翁想要盖宅子,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只要在旁边呼喝几声,也许宅子就起来了,甚至连监工的活计都不用做……

明远司东拼西凑,在年关之前,便有了二十几个人,都聚集在枢密院偏西的几处宅子之中。

赵石没接任几天,明晃晃的明远司牌匾已经挂了出去,门前也有了羽林军军兵守卫,人来人往的,看上去已经像那么一回事了。

而他们是枢密院的属衙,却又与其他衙署并不相干,过了些时日,这里便又多出了一些明显与其他衙门属从不同的各色人物,有彪悍的,有精干的,有猥琐的,有阴森的,各个来去匆匆,根本不想跟其他人打照面。

这无疑让明远司弥漫出了几许阴森诡异的味道,当然,枢密院中没有人不知道,明远司是为什么建起来的,便也很少有人故意往这里凑合,让这里很快便成为了枢密院中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往东往西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般。

而赵石这里正式颁下了第一个命令,便将事情都扔给了下属,让他们详细谋划,然后,自己就不见了踪影。

明远司的两位主簿,不敢有半分的怠慢,拿来从长安到潼关的图鉴,便都一头扎进了吏部送来的文书当中。

赵石的要求看上去简单,但其中细节才是考校人的地方,如何招募驿卒加入明远司,是不是秘而不宣,还带着军职,饷银怎么发放,传递信笺又该有着怎样的规矩,等等等等,都需要人来完善。

上官张张嘴,下官跑断腿,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了。

直到成武六年的年关,明远司这里也未消停下来,人手越来越多是不错,但要做的事情,也是极多,还要到长安城外的国武监去时常请示,刚刚一个多月,明远司上下就都是叫苦不迭,连过年的兴致都没了。

当然,枢密副使大人会不会放自己等人回家过年,还在两说着呢。

到了年底,枢密副使大人给了明远司众人一个惊喜,俸禄是双份儿的,而且,一应酒肉吃食,甚至还有穿戴物什,都是不缺。

当然,这不会是赵石自己掏腰包,朝廷也不准许官员擅行收拢人心之举,只是晋国公赵石发了话,明远司草创,为使各人尽心于国事,让其无后顾之忧,应该给予犒赏云云。

这真不算什么事儿,晋国公开一次口不容易,根本不用户部吏部什么的张罗,枢密院这里自己就给办了。

但对于明远司的一众官吏而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