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的地方,后来这些玩乐的经验在工作上,也成为我日后做节目以及和美国朋友聊天最好的话题。谁说人在困境中,就应该每天愁眉苦脸怨天尤人;相反,应该要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多方面地增加实力。与其整天窝在家里翻报纸找工作,我选择走出去多了解这个城市和国家。每天搭地铁到处走的结果,让我见识到了许多纽约客可能都不知道的趣事轶闻,不但增加不少和人聊天的话题,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让我能够很快地融入纽约生活。

说也奇怪,人一旦放松,想开一点,心情和视野自然开阔,机会就来了。就这样,甫踏上异国的浮躁心情,经过几个月边玩边找工作的充实生活,我也逐渐建立对未来的自信,一份华人社区电台广播的工作,正式开启了我的媒体生涯。

选择一份有兴趣的工作

谁说钱少的工作就一定苦?做一份有兴趣的工作,能够从中发挥专业,我认为比什么都重要。

“钱多、事少、离家近”是不少年轻朋友的梦幻求职条件,除了考量薪水高低、学以致用,鲜有人把兴趣放在第一位。我倒是认为有时候兴趣反而是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关键。虽然说职场生存,谁不希望薪水愈来愈高、职位愈往上爬愈好,但是如果对这份工作缺乏兴趣,就算勉强自己做一阵子,也容易因为碰到瓶颈而轻易放弃。很多人换来换去,最后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人始终无法乐在工作,因为他对自己的工作原本就毫无热情和兴趣。

第一份电台的工作

刚到美国时,我跟许多移民一样,求职过程先不要求工作是不是能够学以致用、兴趣相投,只希望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也不会刻意从媒体堆找工作,除了不希望把求职的路弄窄,心想如果可以尝试其他不一样的职务,也是不错的机会。

只是内心对于媒体仍然抱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所以看见相关的工作机会,难免多几分注意。最后透过求职栏发现一家华人社区广播电台正在征人,很幸运地,我以临时约聘人员的名义获得试用。现在回想起来,恐怕那是我这辈子薪水最少的阶段,却是一生中相当过瘾的一段历程。在小小的播音间,我觉得自己已经利用声音的穿透力,完成各种讯息的传播。

因为当时每天面对的听众,分别是来自台湾、大陆,甚至香港等地,我在节目中与美国东西两岸的华人同胞进行空中交流。除了英文还要讲中文、甚至是福建话,有时候现场LIVE,对方叽叽喳喳讲广东话,我却只会讲一句“适听不适拱”(会听不会讲)。训练到后来,我的广东话程度突飞猛进,不但可以用广东话跟人家聊天,就连福建话也熟练不少。现场live状况百出,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是无形之中也奠定我后来在新闻联机时的临场反应能力以及在主播台上的镇定功夫,甚至曾创下大地震时独撑5小时的强人纪录呢。

兴趣是工作的动力

在那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电台里面,常常得要一人身兼数职,换作别人可能会叫苦连天,觉得自己被老板剥削。但是我却兴趣高昂,一会儿当新闻播报员,出门采访,一下子做新闻实时翻译,甚至制作音乐节目,当LIVE节目的DJ……,我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做,哇!简直是太棒了!谁说钱少的工作就一定苦?做一份有兴趣的工作,能够从中发挥专业特长,我认为比什么都重要。

有句话说傻人有傻福,我这种乐在工作的傻劲,不但累积不少听众支持,也获得老板的赏识。不但从临时约聘转为正职,薪水也拿得比其他员工优渥。当时普通的电台员工时薪6块多美金,我却得到8块半美元的礼遇,理由是老板认为:“台湾来的,资质果然不一样,很优秀!”算一算这份全职工作,每个月收入将近2000块美金,差不多等于是台币6万多块钱!

人生的际遇难测

这番际遇,对一个台湾来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已经是让人心满意足了。加上工作的地点在纽约曼哈顿世贸中心附近,工作之余还可以娱乐逛街。虽然不是过着美国影片里面的上班女郎生活,在憧憬的曼哈顿大楼工作,但是我总是“安慰”自己“虽不中亦不远矣”,至少距离摩天大楼不远嘛!回台湾之后,碰到“9·11”恐怖攻击事件时,我不免想起当年纽约生活的点滴往事,当时在世贸中心附近也曾经发生过一起爆炸案,正在附近上班的我都可以感受到威力。所以后来在新闻中看见矗立的世贸大楼倒塌的画面,我便不禁全身冒冷汗,因为如果自己没有回台湾发展的话,时间倒退几年,“9·11”事件发生时间的8点10分,我正好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