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值重建(这是文化重建的核心),还有一个是生活重建,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让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大多数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比较合理的、比较健全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和生活。这样四大重建,无论是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还是生活重建,其实都是一个精神问题,都提出一种超越于物质的精神追求,而这样的追求它是需要用理想之光(也就是梦想之光)来照耀的。我常常想,一个人最合理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用两句话来形容,就是应该〃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我们现在就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作为人来说,或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或者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要使我们获得健全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这两条:一个是如何脚踏大地,如何和我们生存的这块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保持密切联系;另一个就是如何仰望星空,有一种超越于物质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我想这就是今天的中国特别需要这样梦的精神的我的理由。

三、 今天大学的精神危机

那么,在这样一个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和生活重建中,中国的大学,或者说中国的北京大学,它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有什么使命,应该发扬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

按我的理解,或者我的大学的理想,我认为大学之为大学,就是它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保守性的功能,就是思想文化、学术精神传统的传递和坚守。因此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一所大学,它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堡垒、一个圣地。另外,大学还有革命性的功能,应该有一种批判和创造的精神,应该对社会发展的既定形态,对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以及人类自身,作不断的反省、质疑和批判,并且进行新的创造,这样,它就能够成为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学术的发源地。简单说就是两句话:一个是坚守,坚守民族精神,坚守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是批判创造,创造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学术。我们现在一直在说要创办一流大学,什么叫一流大学,我觉得一流大学就是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应该成为民族的精神堡垒,二应该是民族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发源地。

虹←桥←书←吧←。←

第7节: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2)

这就要说到北大的历史。我们通常说,北大的历史上有两次辉煌:第一次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所领导的那个北大,成为当时中国的五四新文化、现代新文化的发源地;第二次是西南联大时期,把北大、清华、南开的传统发扬光大,在一个民族危难的时刻,成为民族精神的堡垒,同时它也成为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发源地,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非常出色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都是西南联大所培育出来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即使北大,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有这样的辉煌。但是,其中的某些基本精神,却是具有普遍性的。

要做到〃坚守〃和〃批判创造〃,大学就必须关怀现实,同时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今天我在这里主要谈距离。在我看来,大学应该保持两个距离:一是要和时尚、和世风流俗保持距离,大学有时候需要保守,不能那么〃时髦〃、〃摩登〃;大学还必须和现状保持距离,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的现状、既成的形态,这样才能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势。

而要保持这两个距离,就应该有一些相应的精神。在我看来,大学特别需要三种精神:沉静,清洁,定力,也就是〃沉〃、〃清〃、〃定〃三个字。当整个社会陷入喧闹的时候,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沉静;当整个社会的风气被腐败所污染的时候,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清洁;当整个社会陷入浮躁的时候,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有定力。也就是应该〃洁身自守〃,保持自我精神的清洁和纯正,同时要守住一些基本的规范、学术的规范、做人的规范,它是不受外界影响的,不受任何压力和诱惑左右的,也是决不放弃、决不让步、决不妥协的,要守住一些基本的东西。

当然今天说这些话是有些近于痴人说梦,因为现实的中国,现实的大学,也包括现实的北大,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社会喧闹,大学更喧闹;社会腐败,大学更腐败;社会浮躁,大学更没有定力。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