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部分 (第1/4页)

当这两艘“半成品”的战列舰落入帝国手里之后。聂人凤就立即向首相提出,由海军接管这两艘战列舰,首相也立即批准了这一要求。在聂人凤找谈仁皓讨论怎么处理这两艘战列舰之前。海军的人员就去接管了这两艘战舰,而且对这两艘战舰地情况做了初步判断。另外。还有一批帝国的船舶工程师到了日本,针对两艘战舰地情况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当时,摆在帝国海军面前的选择有很多。比如将这两艘战舰造好,然后编入海军的战斗序列。出售给同盟国,比如德国。以加强同盟国的海军力量。拆下其关键设备,提供到需要的部队去,比如将其主炮送给陆战队,用来武装火力支援船。甚至是拆掉卖废钢铁等等,这些都是海军的选择。而谈仁皓的任务就是,论证完成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将其提供给德国海军的可行性。

这可以说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没有能力完成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如果有。那么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以及人力才能够完成建造工作。如果这些都能做到,那么在完成建造工作之后,战舰的保养。以及给养问题怎么解决。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由众多小问题组成的大问题,而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

首先需要确认地是这两艘战列舰能否完成建造工作,而这就涉及到了日本的工业基础能否承担起建造工作。而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战争期间,日本地工业基础几乎被彻底的摧毁了,别说为船舶建造业提供支持的重工业,就连民用轻工业,比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都被彻底摧毁,日本本土连一座像样的工厂都没有剩下,凭什么来支持两艘主力舰地建造工作?没有钢铁厂,没有基础交通设施,没有化工厂,没有大型机床,没有大型水压机,甚至连大型起重机都没有,还怎么来建造大型战舰?

除了工业本身之外,承担这两艘战列舰建造工作的日本船厂的基础设施也被彻底摧毁,而且,当时停在码头旁栖装的“武藏”号在轰炸中挨了好几枚炸弹,舰体受到了严重损坏,日本旧军在撤退的时候,还用数百公斤炸药彻底破坏了这艘战舰,使其在港口里坐沉。而停在船台上的“信浓”号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帝国陆军接手的时候,船体已经倒在了船台上,光是将其扳正就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

如果依靠日本本国的能力的话,是不可能完成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工作的,甚至无法恢复正常的状态。那么,就只能依靠帝国的能力来继续完成建造工作了。当时,有两种办法可以选择。

一是将这两艘战列舰拖回帝国的造船厂,在帝国的造船厂继续建造。可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帝国没有足够大的船坞来容纳这两艘战列舰。另外,日本海军采用的建造标准,以及建造工艺与帝国海军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修改帝国造船厂的建造方法,同时得培养一批新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帝国海军没有多余的大型船台来容纳这两艘战列舰了。而“信浓”号的船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根本就无法直接拖回帝国,至少也得在日本完成基本的船体建造工作才能下水。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继续在日本完成建造工作,可问题是,不管是将帝国本土建造的零备件运送到日本去,还是帮助日本恢复一定的船舶建造能力,在日本本土建造零备件,这都意味着巨大的花费。

还有工人的问题,就算能够在日本找到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要将其组织起来,恢复战舰的建造工作,这也需要很多的时间,以及大量的投入。

换句话说,这两种办法实际上都不现实。谈仁皓当时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最后用数据说明了这个问题。

如果选择前一种办法,即拖回帝国的造船厂,在帝国本土完成建造工作的话,那么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工期得花上至少两年的时间,而其投入的资金超过了建造四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全部花费。可问题是,在当时,帝国海军地第三批“新省会”级战列舰即将完工。如果开工建造第四批“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话,也就最多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花费还少得多。也就是说。在这两艘“半成品”战列舰上地投入根本就不划算。

如果选择后一种办法的话,那么需要花费的时间更久。仅仅恢复日本本土的部分船舶建造能力就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然后完成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所有的时间算上,至少得花上两年半的时间。另外,培养工人,建造基础设施的花费肯定非常巨大。还要将原料运送到日本去。这就需要更多的投入,而其花费绝不会比前一种办法少多少。更主要的是,这不符合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