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残酷斗争 (第1/2页)

思绪回到现在的弹劾案,崔相沦落到做了知府了,还被人以这样的方式弹劾。

说他有反心,还不如说圣人有反心呢。

真是无语他妈给无语开门——无语到家了。

但谏院的人,就是干这个的,风闻奏事,也不能说他们错了。

可是大辉朝不同前朝,是没有文字狱的先例的。

太祖立下规矩:“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喜欢写文写诗词歌赋,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本朝立国七十余年,还没有一个人因言获罪。

况且是为朝廷立下大功的崔相,更不可能因为一首诗,就要下大狱。

赵贞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把摞的高高的一沓劄子推开,推的力气大了些,不小心这些劄子都落到了地上。

他不想惊动殿外的侍者,自己猫腰去捡。

当看到最后一个劄子的时候,他愣住了。

这本劄子是苏大将军递上来的。

打开一看,竟然也是弹劾崔人杰的。

他们不是朋友吗?

赵贞直起身,坐在御座之上,好奇的翻开,仔细看去。

看完,他掩卷沉思,原来苏大将军并不是真的弹劾崔人杰的。

他把抬头写成“弹劾崔人杰谋逆案”,其实是为了躲过参政院官员的审查。

他怕他的劄子根本递不到皇帝手里。

赵贞皱着眉,现在朝中的政务废弛若此了吗?

本朝虽然重文轻武,但苏大将军作为皇室姻亲,十几岁就去了边关,从一个小卒做起。

二十多年,以文官的资历,生生做成了边关的统帅。

这也是本朝的特色,文官领兵事。

苏大将军虽然是将军,但官职却是文官的品阶,这样方便他的升迁。

这也是先帝对他的爱护,他本人确实是一位拿不起最轻的陌刀的文弱书生。

他的驭马术,是到了边关后,多年才学成的,期间吃了不少的苦头。

他的妻子儿女,都在京里,其实是作为一种人质的存在。

每年,他的妻子都被允许去探望他一次,住一个月,就必须回来。

他们生育儿女之前,苏大将军的父母不能和妻子同时离开京都去探望他。

有了儿女后,儿女不能和将军夫人同行。

在这样严格的制度之下,本朝武将严重缺乏。

到了最近几年,几位老将都到了不惑之年,甚至有几位到了花甲,还不能被允许回京中养老。

这是因为,边关实在是缺人才。

年轻一辈里,大多数的人,都自小去读书,考科举,不喜练武从军。

都说“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现在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人人以读书为荣,都希望能考中科举,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当兵那种事儿,又辛苦又危险,升迁还慢,社会地位也不高。

谁愿意去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啊?

宋原就是这样的人。

他一个勋贵子弟,科举出身的正经文人,一开始跑去大理寺,做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黑脸捕快。

还专门破获拐卖人口的大案。

如果说他去做捕快打击人口买卖,是有一些私人恩怨在的。

他去边关送死,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赵贞的思绪,东一下,西一下,跑得很远。

他看完苏大将军的劄子,知道他想保护崔人杰。

可是苏大将军还是在政治上太幼稚了,他越是袒护谁,对谁越不利。

文官和武将勾结,是朝廷大忌。

崔人杰被人弹劾,又是谋逆的大罪,苏大将军作为一员封疆大吏,这时候站出来替崔人杰鸣不平,其实很危险。

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人定为结党。

当然,圣人是了解他们二位的。

先帝临走前也曾叮嘱赵贞,苏武和崔人杰,可堪大用,值得信任。

圣人虽然心里明白,但表面功夫也得做。

他让大理寺派人去彻查此事。

为了偏袒崔人杰,他特意选了崔人杰的学生去查这件事。

朝中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圣人有意偏袒崔相。

没办法,谁叫人家是自小的师父呢。

师徒同父子,先帝事忙,圣人的教导都是崔人杰负责。

虽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