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娇软知青带球跑

走這一趟肯定不是興匆匆腦子發熱就來了,秦延已經做過背調,眼前這位老人是制瓷大家,創作高峰時做出來的瓷瓶、瓷板等收入進許多博物館、展覽館、會議廳,有時候流到市面上拍賣的價格不菲,但收益與老人毫無相關了。

他在最頂峰的時候淡出了眾人的視線,年輕一輩已經不知道風燭殘年的老人過去的榮光。

周老爺子顫了顫嘴唇,最後輕輕吐出一口濁氣,他說:&ldo;謝謝你們願意相信我們。&rdo;

周家的早飯出來了,發了辣子的炒肉末蓋在滑爽柔韌的米粉上,還有煎雞蛋和燙青菜 ,裝在自家做的瓷碗裡,不是高端奢侈的,但確實平易家常和絕對地方特色的。

桌子上還有蘿蔔做的水泡菜,微甜微辣微酸,吃起來非常爽口。

吃完了正式議程就提上來了,去後山看老宅的龍窯。

爺爺年紀大了,但堅持一起去,做長尺幅瓷板,他將是主力,傢伙事兒肯定要看看的。

最近都沒下雨,山上不潮濕,地上干,周正家老中青三代六人帶著唐禮和秦延一起往山上去。

第七十三章

&ldo;周叔,這是去哪兒啊?&rdo;

&ldo;帶小正朋友到處轉轉。&rdo;

七十多的老頭佝僂著背、渾濁著眼,口中喊著叔,眼睛卻不斷往秦延和唐禮身上轉,迫切地想要知道這兩個陌生面孔來這邊做什麼。

周老爺子很明顯不想告知。

老頭呵呵笑了下,視線一直追著周老一行人移動,目送他們走遠才收回,他擰著眉頭,暗自嘀嘀咕咕著,&ldo;周家不是要敗了嘛,還掙扎呢。&rdo;

周家在雲安鎮屬於老家族了,康熙年間周家就起了窯口,最鼎盛的時候整個雲安鎮可以說都是周家的產業,山上的龍窯長百米,薪柴不歇,捶打瓷泥的聲音邦邦晝夜不停,做到雞油黃瓷瓶曾是貢品,深受幾代帝王的喜愛,手把件的小瓷瓶被達官貴人收藏。

但匠戶就是匠戶。

敵不過顯貴的磋磨,抽重稅、查瑕疵、扣瓷泥……清末周家開始敗落,家主吐血身亡,雞油黃瓷瓶燒制的方法就此消失,沒來得及傳承後人。周爺爺的爺爺那是不過六七歲頑童,在其母張氏的辛勤操勞下,周家勉強支撐下去,後來爺爺的爺爺成人後開始做普通粗瓷,養家餬口、培養後人,到了周爺爺十七八歲時周家又有了起色。

不過神州哀慟、山河震盪,普通人在歷史湮滅中不過螻蟻,唯有奮起反抗才能夠保護家園,須知覆巢之下無完卵,周老爺子的兩位兄長先後死在了刺刀下,周老爺子身上也有傷。回到故里後,雲安鎮沒有了昔日的繁華忙碌,茫然的婦幼不知前路。

周老爺子就帶著大家重新開窯口,做瓷器,居於山裡面的小鎮也是那年月搬到山下。

周老爺子聽孫子把自己的事情娓娓道來,眼角含笑但嘴上嗔怪,&ldo;都是街坊鄰居支持扶助才有的結果,哪裡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山裡面潮濕多蟲,老一輩人都有風濕。&rdo;

進山的路不好走,舊不走人,荒草荊棘很快占領。

老爺子被兩個兒子扶著,感慨著說:&ldo;年紀大嘍,以前擔著一百多斤的瓷泥一口氣走回家歇都不歇的。&rdo;

&ldo;爺爺,你已經很牛逼了。&rdo;周清彎著腰雙手撐著大腿喘氣,&ldo;我不行了,讓我喘喘。&rdo;

&ldo;讓你平時多鍛鍊,少坐著玩手機。&rdo;周清的爹罵著。

周清不付地嚷嚷,&ldo;你咋不說大哥啊,比我坐得還多。&rdo;

&ldo;你大哥不喘啊。&rdo;

周清閉嘴,他看向和兩個客人走在一起的大哥,除了臉色紅一點,還真是不喘粗氣。不過久坐的又不是他一個,秦延缺少鍛鍊,要不是唐禮一直扶著早就走不下去了。

周正看了眼山上,&ldo;快到了,還有個一兩公里。&rdo;

秦延,&ldo;……&rdo;

他苦笑,&ldo;看來以後要加強鍛鍊了。&rdo;

唐禮默默地給他遞水,他身上背著包,包裡面有吃的喝的和一些簡單的戶外行走工具,防止蚊蟲叮咬的藥水剛才已經分著用過了。他還帶了摺疊的登山杖,只是一開始秦延嘴硬,不肯用,現在依舊在撐著,總不能比不過年邁的老人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