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第2/4页)

果不能政治解决,张某将独行其是!

到这个时候,两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了。杨虎城一甩手,拂袖而去。

一旁的周恩来眼见张、杨几乎要闹到决裂的程度,赶紧上前劝解,让张学良少安毋躁,大家可以慢慢再商讨。

张学良意识到,在西安的“三位一体”中,他和杨虎城分居天平的两头,周恩来的态度显得最为重要。

这天晚上,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周恩来来到了蒋氏夫妇居住的宅院。

此时蒋介石躺在床上,因为病痛而动弹不得。当周恩来进屋时,四目相对,两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彼此熟悉的地方——黄埔军校。

十年过去,已显苍老的“蒋校长”仍称“周主任”为部下,而“周主任”也表示,只要“蒋校长”不再“剿共”,不光他本人仍然是部下,即如红军,亦可听其指挥,直接开赴抗日前线。

知道蒋介石需要休息,周公很识趣地聊了几句就退了出去。虽然初次相见十分简短,但无疑极其重要,因为它实现了国共领导人在多年为敌后的第一次握手,也见证了双方的诚意。

这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开头。

1936年12月25日。这一天对蒋氏夫妇具有特别意义,因为当天是西方的圣诞节。他们很希望借此“吉兆”尽快离开西安。

可还是走不了。

这是南京主战派定下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过去,对西安的总攻就要开始了。

宋美龄决定再次劝说张学良。

你知道吗,三天的期限就要到了,如果还不能放“委员长”回京,中央军肯定是要发动大举进攻的。到时,我等固死,你也不能独存。

不如今天就把我们放掉吧,就等于送国家一个“无价之圣诞礼物”。

张学良很是为难。

鉴于杨虎城不肯放蒋,他已准备必要时不惜用兵了,可是比较困难。

若以总体实力而言,东北军或许强于第17路军,但在西安一地,张学良掌握的部队却并不比杨虎城多,不仅城门由后者负责把守,城外更有第17路军九个团,而东北军仅有一个团。

一旦双方打起来,杨虎城是完全可以先下手为强,把蒋介石扣起来再说的。

张学良便找到宋子文,哥俩共同商讨如何才能摆脱窘境。

能不能把蒋介石秘密带到机场,乘他人不备,突然飞离西安?

这个设想马上就被他们自己给推翻了。

太危险了。杨虎城肯定已经把这里严密监视起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说不定还没等到机场,蒋介石就要落在他手里了。

再想。

张学良忽得一计,唤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我们可以让宋美龄和端纳先走。其他人问起,就说停战期不是到了吗,他们是到南京交涉,以便延长停战期的。

只要这边转移了视线,那边就可以给蒋介石化个装,藏在汽车里混出去,直接送到东北军营地,然后大家再在洛阳会合。

宋子文觉得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只得如此。但是宋美龄坚决反对。

知夫莫如妇。没人比她更了解老蒋的脾气了,那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怎么肯把脸画得跟个花脸猫一样逃出去呢。万一在城门口被查出来,这不是要他的命吗?

更何况,蒋介石背部还在华清池受了伤。就算能侥幸从城里混出去,西安到洛阳,那可不是一点点的路程,坐着汽车这么颠过来簸过去的,那两根老骨头还不都得给拆散了。

所以宋美龄说,一定要让蒋介石坐着飞机公开走,要是做不到,还不如一起死在西安算了。

事到如今,张学良简直有些技穷了。

要坐飞机,还要公开,靠我一个人断然是没这么大能量的,还是请周公来帮忙吧。

于是,蒋、周便有了第二次谈话。

这次谈话,双方都从容了许多,也更具目的性。

第25章 放还是不放(2)

蒋介石知道此番只能自己救自己了,所以话语极为恳切:你知道吗,即使在“剿共”的时候,我也一直是记挂你们这些中共要人的,包括你,包括那些黄埔学生,毕竟都曾经是我的部下嘛。

我跟广西的桂系怎么样,差不多也打了七八年。可是说好就好了,我对他们“施以仁怀”。对你们,我也一样啊,肯定会慷慨对待的。

蒋介石甚至表示,只要红军对他“效忠”,可以享受和中央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