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2/4页)

是我们运气好一些,赶上这场暴雨,要不是这样,也不会看到这处水洼,凭我们瞎打乱撞,止不定什么时候能悟透里面的玄机。

这个推断从目前来看,是无懈可击,不仅合了诗文中的诗句,也合了此处的地理形势,我估计不会有什么差错,也没说什么,就奔那边的水洼处走去。

水洼不是很大,二米来长,一米多宽,积水不深,没不了中指。走到近处,水洼像面镜子,倒映着点点星光,看着水中自己的影子,总觉得有些不自然,毕竟这与镜子还不一样,照出的人影有些变形,显得有些狰狞恐怖,微风吹过,水里的人影随着荡漾,一瞬间竟然有种肢离破碎的错觉,吓得我出了一身的冷汗,再也不敢盯着看了。

水不下沉,就说明下面肯定有防水层,只是不知道这防水层到底是水泥还是石板,如果这里真的是后金晚期到清早期做的手脚,水泥的可能性不大,那个年代还没普及,难不成下面埋着什么东西?还是下面通往地宫呢?

我让立春和柳叶帮我和大牙打手电照着亮,我和大牙则先用铲子把水都撇干,然后才开始往下挖。挖了不到一锹深,下面的土就松松软软的,像团稀泥一样,有些发粘,根本不是常见的黄土或是黑土,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这种粘粘的稀泥一挖就是一大团,看着省事,但是挖起来使不上力,我和大牙只能相互配合着,一起用力的一团一团的往起撅。

等到把这层粘粘的稀泥弄干净后,终于挖到了硬土,用铲头使劲的砍了几下,竟然没怎么砍动,这土十分的结实,就和现在的水泥差不多,用这种纯钢铲子都很难挖的动。

大牙喘着粗气,用手捻了捻这种土块,抬头问我们知不知道这土是咋整的,咋比水泥块子还结实。

我蹲下来仔细的看了看,用手捻了捻,感觉像是古代的“灰背”。

我做园林设计时,好在跟过不少工程,对于土木作业多少也有些了解,制灰背应该算是古人在建筑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类似现在的水泥砂浆,由磨细石灰与细黏土混合拌匀,掺水,拍实,犹如现在的混凝土的刚性防水层,其密实坚固用现在的检验标准也绝对达标。

这种方法做成的泥密实度极强,比现在的水泥都要坚固耐久,很多千年古建都是用这种方法做防水,千年以后仍然一点水都不渗。

别的先不说,既然这里有这种土层,看这意思,这底下还真有些名堂。

第二卷 叶赫诅咒 第四十七章 鬼楼

这时柳叶和立春也走了进来。听我说这是什么古代的防水技术,也不免都有些好奇,用手捏了捏这种土块。

中国建筑的防水技术可追溯到上万年前,当时的人们就在实践中积累了 (炫)丰(书)富(网) 的建筑防水经验,比如“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等具有一定水平的超前设计理念,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们所采用。

而这种“灰背”其实应该是古建筑瓦面下面的防水层,以防止屋顶瓦面漏水。因为古建筑的屋架主要是木结构,屋顶任何部位的漏雨都会带来木结构的糟朽,所以灰背的防水性能与古建筑的寿命长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大牙用铲子砍了几下,仅仅砍出了几道很浅的印痕,足见其坚固。最后,大牙也没了脾气,冲我一咧嘴:“来亮,你说的这什么‘灰背’也太他妈的霸道了,简单是刀枪不入,这玩应儿是咋弄出来的,看这样子比混凝土还结实啊。”

我看着大牙一阵苦笑,要说这过去的古人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找来的灵感。什么材料都敢用,什么米汤、童子尿、果汁、大蒜,全都往里招呼,根本就不像是在盖房子。也不知道是哪位前辈研究出来的这类配方,但是还不得不说,确实也是行之有效。

这种“灰背”的制作方法也差不多,以前施工时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傅说过,说是“灰背”传统的做法就是往青石灰里掺拌生石灰,然后觉拌均匀后,再倒入江米浆和桐油,再用力搅拌,最后进行“晾背”,干燥后就行了,其坚固密实程度可比现在的混凝土都要厉害。

凭蛮力,根本就挖不开。不过这东西也有软胁,那就是用米醋浇,据说倒入两瓢米醋后,不到半小时,硬的像石头的灰背就会软得像团泥一样,用手都能抠出来,当时一直当成故事来听,真没想到今天还真碰上了这种事,只不过到底管不管用,以前也没有试过,所以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

我说完以后,柳叶看了看我,然后小声的问我:“那现在我们是不是只能等天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