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部分 (第3/4页)

步伐。

而即位为宣武帝的萧剑秋,也表现出了一代名君应有的气度,宽待了离开自己的大军、从凉州狼狈逃回的燕字世家家主燕南天,让其继续主持燕家军的作战,并且宣布将实行牺牲相当部分皇室权力的宪政来争取诸侯们的支持,终于在最短时间之内云集了天下各路诸侯五十万大军,发动了反击,誓死收复失地。

这个时候,更令人欣慰的是传来了已经在三方诸侯决战中获取决定性胜利并且攻入巴蜀的圣龙帝国西北定凉侯对全天下的宣言:风雨军北线将止步于昌化,南线将止步于巴蜀,放弃对于圣京和荆州乃至整个中原的图谋,并且不计前嫌派遣北伐先遣军远离自己的领地投入河北战场,同包括宿敌燕南天在内的各路诸侯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呼兰人的入侵。

这道宣言,让全天下的有识之士总算松了一口气,圣龙帝国内战分裂的危机暂时过去,神州的各方势力在呼兰人的威胁之下终于达成了和平与同盟。

风天华便是这支北伐先遣军的统帅。

这是一支为数三万人的精锐部队。刚刚经历过生死决战的风雨军,实则已经是元气大伤,然而风雨还是咬着牙从各军之中抽调了最为精锐的部队组成了北伐先遣军,只是规模却只能够控制在三万人而已——这已经是当时承担着圣龙帝国面对呼兰的三分之二以上防线,同时主力还正在平定巴蜀的风雨军的极限。

这样的规模,显然不适合派遣按照圣龙军制应该统率五万人的统领,为了避免暴露风雨军实力受损的现状,便只能够选择都尉一级的军官。而这些中层的军官之中,最有能力的李逸如此时正远在印月战场,于是无论声望还是能力都出类拔萃的风天华便在云济的推荐之下,当仁不让的担当此任。

于是,在“大好河山岂容胡虏猖狂”的雄壮誓言中,风天华统率着三万凉州子弟,远赴千里之外的燕赵,成为圣龙联军中活跃的劲旅,热血抛洒在了异乡的战场之上,留下的是生命的绝响。

三月的燕赵大地,依然寒风刺骨。在这片充满着慷慨悲歌土地之上,历来都不乏轻生死重然诺的豪杰,如今更是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着自己的家园,一如既往的向全天下展现着自己的英勇和不屈。

只不过,这一次血染疆场的,不仅仅是幽燕子弟,还有来自中原、江南、西北天下各处的健儿。

在圣龙帝国的东北一角,如今绞动着的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生死较量,攻守双方的百万大军,还有更多难以计数的百姓,纷纷卷入了这样一场悠关存亡的决战之中。

没有了地域之分,没有了乡党之别,也没有了往日的恩怨纠葛,来自圣龙五湖四海的男人们,唱着激昂的战歌,扛着杀敌的兵刃,迈着坚定的步伐,汇聚到了这片苍茫的大地,身体内流畅着的一脉传承的血液让他们一见如故,共同的祖先和文明让他们凝聚成拳,尽管安逸封闭的生活已经让他们开始沉沦,尽管帝国的衰弱已经让他们开始分散,但是此刻,面对着北方所向披靡的呼兰铁骑带来的灭顶之灾,他们终究还是复苏了祖先的尚武,毫不畏惧的勇敢前进,不但挡住了入侵的敌人,甚至发动了凌厉的反击。

河北诸州节度使燕南天、都指挥使张兆统率剩余的燕家军主力二十万为东路自雄州直取涿州。

宣武帝亲自任命国丈镇北大将军卓不凡为中军统帅,集合齐鲁公孙世家、扬州刺史秦凤鸣诸部十五万兵马直取蔚州。

卞州留守上官明镜会合风雨军北伐先遣军、江南令狐世家、韩陵太守朱全、晋阳留守章翔、岭南节度使杜绍权各部十五万人逼近应州。

三军约定分进合击,会师于幽州城下,一举收复被夺取的国土。

一路之上,大军所向披靡,幽燕的百姓纷纷奔走相告,夹道欢迎,挑着的担子送来的不仅是衣食,还有河北父老对于朝廷王师的盼望和忠诚。

雄州收复了,蔚州起义了,应州攻陷了……,一个又一个的州县失而复得,一块又一块的失地重新返回圣龙的怀抱,过了岐沟关,过了固安,过了涿州,放眼北望,幽州的城楼已经隐约可见,幽云关的钟声也已经依稀传来,呼兰人节节败退,战士们已经憧憬着胜利凯旋的荣耀和自豪。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的却是“撤军”的天子召令。

“可恨!”

所有的战士木然,所有的战士落泪。

“呼兰国师张仲坚亲率主力二十万,竟然一直囤积于涿州东面的陀罗口隐忍不发,眼睁睁的看着城池一个接一个的失守,部下一批又一批的伤亡,就是无动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