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根据我国的法律我国的领海宽度是12海里,而且根据国际海洋法我国将在日本海中拥有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这一切涉及多少平方公里啊?不久,我国的海岸武警支队就开始在这一海区开始巡逻,以保卫我国在日本海的海洋权益。并宣布组建了日本海舰队,与新浦基地的志愿军舰队互为犄角,开始在日本海频繁活动。搅得日本海上自卫队坐卧不安。

中国对这次朝鲜事变的处理方式,给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强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日本受到的震动最大,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和军界精英都深知中日大决战是势在必行,都在暗中全力以赴地为这一天做准备。这次中国一下子把军力推进到三八线,又在日本海沿岸取得了一块宝贵的领土,以建立一个强有力海空军基地,名正言顺地在日本海部署强大的海空军力量。这对日本军方的威慑是不言而喻的。

三个月后,当朝鲜劳动党中央和政府经过大改组,新政策也得以顺利推行,经济已开始缓慢恢复。祸国殃民的大独裁者金政直,不但被不光彩地送进了坟墓,不久就被认清其真面目的朝鲜人民彻底唾弃。事变的轰动效果、戏剧性的发展均已成为过去,各国开始分析和总结这一事变的影响。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关于朝鲜事变的一份秘密报告,其中有几段颇为精彩:

“王刚首先稳定了军方,又在军方的全力支持下,以雷霆万钧的铁腕扫除了积习已深的官场贪污腐败之风,再以反腐败省出来的巨额经费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军力。中国人在这个世纪之初,居然发明了金龙电池,又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纯金矿,对王刚来说简直是有如神助。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强有力的增长。在此背景下,王刚在事变之初就发兵突入朝鲜,一下子把朝鲜纳入了中国的势力范围。可以肯定中国的行动是有预谋的,否则不可能如此迅速而准确地作出无暇可击的部署。可以预言,即使事变的领导人想倒向韩国,也将被王刚断然制止,尽管付出的代价会大得多,但决不会动摇他的决心。…

“中国三军在处理这次事变的军事行动中,显示的实力大大超出了我们的估计,收集的情报足以供我们仔细研究很长时间。我们必须尽快作出判断。中美近年来结怨甚深,对这个潜在对手判断的失误,将给我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次是王刚亲自指挥的一次大演习,使中国第一次主动地把军事力量扩展到国门之外,标志了中国领导层军事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开始采取了更有进取心的外交政策。受到成功鼓舞的王刚,下一步将把实战对象指向谁呢?”

俄国在事变中遭受了微不足道的损失,朝鲜聘请的俄国军事专家和技师基本上遭解聘,基本上得不到武器订单了。可是得到的利益是极大的。否则让美国人占领朝鲜的话,俄国就要直接面对美国军事力量的威胁,因为朝鲜与俄国有16公里的边界呢。这次他们又是未出丝毫的代价。

朝日新闻的评论员的文章真可谓一针见血:“在上一世纪的朝鲜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是前苏联。前苏联没有直接出手,而它的头号死对头-美国却受到了沉重打击,其东方的战略态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于美陷在朝鲜战场,削弱了它在其他战略方向的力量。美的全球战略和国际声望受到严重打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长达四十多年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中赢得了一个重要的回合。而苏联是在没有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捞到这些好处的。另一方面,朝鲜战争打消了中美在相当时期内接近的可能,使得中国更靠拢苏联。”

王刚从战略层面分析了处理这次朝鲜事变的意义:外交政策必须与国家的战略利益紧密结合,不但要抓住机会,甚至可以创造机会。一旦机会来临,则要以果断的行动来实现战略目标。这次在王刚的领导下成功地处理了突发性的朝鲜事变,极大地改善了我国所处的不利的战略态势。也大幅度地提高了王刚在军内和高层领导中的地位。中国的高层领导为此反复探讨了建国以来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中国的外交政策将有新的突破。

第七节 印度洋畔

三月下旬,外交部礼宾司的一份报告引起了王刚的注意,报告的大意是,坦桑尼亚人民党主席姆尼拉来华访问,要求会见王刚主席。姆尼拉是在清华大学毕业的,近些年来被坦桑尼亚媒体誉为政界的一颗明星,称赞他勤奋好学、实干精神很强、有远大的抱负。认为他极有可能在四月底的大选中获胜,成为新任总统。姆尼拉对我国极为友好,这是他的第四次访华。他在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宋立强现为39集团军117师师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