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 (第1/4页)

阶钚“樟恕!�

梁鼎芬道:“香帅,依您所见,曹堂下一步会不会对付我们?我听说山东巡抚袁世凯被晋升为刑部尚书了,属于破格提拔,连升两级。世人皆知袁世凯与皇帝陛下有仇,袁世凯入京必死无疑啊。”

张之洞道:“袁世凯咎由自取而已,他当初答应陛下,而后出卖陛下,反复无常小人。”

梁鼎芬笑道:“他虽反复无常,但却是能吏。”

“是啊。”张之洞道,“袁世凯为人虽狡诈,但为官能干,造福百姓,却是一名好官。只可惜……陛下复位了,偏偏帮助陛下的还是曹跃曹堂。”

梁鼎芬道:“香帅,自朝廷宣布着袁世凯升任刑部尚书,却不见袁世凯回应。”

“迟早。”张之洞道,“袁世凯若不回应,战争一旦结束,他便为反贼一个,介时天下共同讨伐。”

陈衍说道:“袁世凯会反否?”

梁鼎芬道:“袁世凯作用一省尚且受到掣肘,岂能与朝廷大军相抗衡?”

张之洞道:“袁世凯这几天必定会赴任,若为刑部尚书,尚有一线生机,若谋反则株连族,若辞官回家,以我历任大清皇帝的习惯,必定会秋后算账。”

梁鼎芬道:“我湖广将如何?”

张之洞想了想说:“发去贺电,表述顺服朝廷,各地奏折送去。”

真说着,与张之洞一项有矛盾的湖北巡抚于荫霖来了,两人表面友好,但私下交情却很差。张之洞属于清流领袖之一,不过却不属于帝党一派,却也不完全属于后党一派,而于荫霖乃后党地方骨干,反对一切新政,反对一切西方新法,所以维新变法在湖北只有武汉三镇因张之洞的支持而成型,其他地方皆未成形。

没想到于荫霖来到湖广总督府,众人连忙迎接,于荫霖摇头叹气道:“大事不好,大事不好啊,曹跃立下奇功,堂位置坐得更稳了。”

“这有何不好?”张之洞反问。

于荫霖冷笑道:“他二十几岁年纪便做了堂,将来你我故去之后,还有谁能掣肘与他?到那时怕是整个大清都是他的了,说句难听的话,便是他谋反,介时将无人反对啊。”

张之洞道:“于大人危言耸听了危言耸听了。”

“我不是吓唬你。”于荫霖急道,“连袁世凯都赴京了!”

“什么?”张之洞惊讶道,“什么时候的事儿?”

“就在刚刚,袁世凯通电接受刑部尚书,即可赴京,祈请将山东军政大权交予下任巡抚。”于荫霖道,“莫非张大人不知道?”

梁鼎芬红着脸说:“刚刚着急,没等下一条通电。”

于荫霖道:“这几天通电必定会繁多,张大人还是派人时时盯着电报局才好。”

国清政府与意大利签订停战条约看似一件小事,但却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轰动,各国政府竞相讨论之外,国内各个势力也在讨论。尤其是心情复杂的袁世凯,朝廷发来电报,升任他做刑部尚书的圣旨已经传给他几天了,他既不拒绝也不接受,他在等待形式。

但实际上他在心存侥幸,如果太后能重新出山,那么他就安全了。袁世凯这些天从来没有这么期望慈禧太后重掌大权,但他明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帮助光绪的是曹跃,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曹跃,而不是翁同龢,更不是书生意气的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将军造反,人护国的道理,因为人造反不成功,人太理想化,事事想当然尔,岂能成功。为什么自宋以来皇帝重抑武,目的就是防止实用主义的军人掌握大权,皇帝们宁可让读圣贤书理想主义泛滥的书生掌权误国,也不愿意军人掌权。

曹跃兵变,岂能说说而已,必定雷厉风行严控慈禧——或者说,慈禧这辈,是没有指望了。

袁世凯心内矛盾重重,他的手下也心思各异,袁世凯明显感觉到了下属们的反常表现。许多人心里面开始烦躁起来,蠢蠢欲动。人们纷纷猜测,袁世凯到底怎么想,到底能不能扭转局势。可大势所趋,袁世凯想要摆脱被控制的局面,要么忍辱负重,要么反叛!

反叛?

袁世凯还没有这个胆量,在与左右幕僚徐世昌和王士珍商量之后,袁世凯决定忍辱负重,接受命运,暂时将武卫右军和山东交出来。随后袁世凯恢复电报,声明这几天因为重病卧床在家,妻为了让自己安心养病,故而瞒住了电报,如今才接到如此消息,赶紧回电愿意接受朝廷安排,感谢曹堂的提携,他立即启程赶赴北京,接受新的职务。

曹跃接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