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东岳皇都——洛城,此时已是山雨欲来之势,街头巷尾,人人都在暗地里议论形势。

有人认为董谦经营多年,肯定不会就此土崩瓦解;有人认为帝党如今已势如破竹,太后董氏怕是要归权不可了。

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皇帝的安危,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一直是董谦摄政,太后听政,皇帝则因为多年前试图夺权亲政,结果计划失败被幽禁起来,从此与阶下囚无异。

与皇城外的熙攘不同,此时的东岳皇宫,死一般的寂静。

但在皇宫里待上几年的人都知道,这寂静不同于以往,是暴风雨袭卷而来的片刻宁静,平静的表面下是暗流汹涌。

番外——皇宫内外风云起(1)

东岳皇帝自即位那天起,就无实权在握,待到十四岁那年大婚,皇后是太后的亲侄女,董谦的女儿,当时还以为接下来亲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然而太后,那个待自己如寒冰般的养母,却公然违抗祖制,继续听政。

随之而来的朝堂抗争,一番势力的角逐,自己以为希望近在眼前,却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太后一党先发制人。这时自己才真正体会到,帝位权术之争是如此的惨烈,要么会当凌绝顶,要么摔下悬崖、粉身碎骨。

还记得当日原将军在自己面前泣不成声,指天发誓要将大政归还于先皇的皇子,而不是先皇的遗孀,并直呼太后是个老妖婆。老妖婆?是的,自己也这么认为,但表面上却还要对她恭敬异常。

这么多年来她像梦魇一般的存在,让自己生不如死。

原将军和其他人败走他乡后,自己连傀儡皇帝都当不成,不能临朝,只能被监禁在这狭小的天地中,连最低下的奴仆都可以对自己吆喝几声。

这样狼狈不堪的日子,不是没想过死,至少死能带给自己几分尊严。

但自己竟坚持了下来,为的是心底深处一种不死的信念。

时间,相信时间会带来一种转机,仅仅是为了这个转机,自己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活到今天。

十几年来,太后不是没想过要废掉自己另立皇帝,毕竟自己“不够听话”,但无奈先帝所出甚少,夭折了两个,只剩自己,而皇后那边一直无所出。

董氏一家不是没想过要改朝换代,把这东岳直接换成董姓,但一方面忌讳篡位之说,容易授人以柄。另一方面还没准备周全,朝堂内外一直不安稳,对其不满者大有人在,还有先前帝党势力的蠢蠢欲动,都让他们觉得时机未到。

十数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局面,自己需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是董氏一族终究不会放过自己,玉石俱焚是他们最后的招数。

番外——皇宫内外风云起(2)

十几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局面,自己需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是董氏一族终究不会放过自己,玉石俱焚是他们最后的招数。

太后的贴身侍女桂云,近年来频频出入这里,显而易见,她是太后的心腹,来这里尽守监督之责。不知自己的恭顺和礼让能否让太后放心,但心中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玉石俱焚,玉石俱焚。

董谦多年经营,这洛城自然是重中之重。只要董谦一声令下,洛城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大兵临城,太后下令严防死守。半壁江山还在,只要这皇城守得住,就有翻身之日。

只是,洛城没有连阳的天险,精锐部队早已不复存在。大军入城,不过是迟早的事。

最后的堡垒就是这皇宫,最后的挡箭牌就是皇帝。他们若是置皇帝生死于不顾,那先前所打的旗号就是一派胡言,意在叛乱谋反,就会为全天下人所诟病。

大军已对洛城形成包围之势,董氏政权已岌岌可危。但大军在城外安营扎寨后全无动静,众人意料中的攻城迟迟没有发生。

城外百姓见帝党军队军纪肃然,绝无骚扰百姓之事发生,便渐渐放下心来。

就在所有人都静观其变时,帝党一方终于有所行动,发布《讨逆书》,揭露太后后宫干政、拘禁皇帝、毒死后妃等一十二项罪状,批判董谦结党营私、架空皇权、骄奢淫逸等二十一项罪状。

《讨逆书》虽不是正式官文,但此时帝党一方军权在手,大半个东岳国都在其控制之下,《逃逆书》便比官文的速度还快,传布于东岳各地。

大军围城,久而不攻,先批判董氏家族一番,占据舆论优势。

虽然董谦名义上仍是摄政王,若不出来反驳,任由“大逆不道”的檄文流传,未免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