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1/4页)

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徐天宝在看了蔡锷与蔡元培的文章之后,笑道:“有这二人为我打前瞻,到省了我不少功夫。”于是军国民主义的教育模式,正式开始在徐天宝控制的地区开始推广。一时间,各地尚武之风大盛,以至于一些收不到徒弟的无名拳师也成了香饽饽。在中华武术总会主要成员孙禄堂、李尧臣、鼻子李、霍元甲、黄飞鸿等人的推动下,大江南北习武之风大盛,也带来了中国武术沉寂许久之后的一个小阳春。

与此同时,由外交部唐绍仪、顾维钧、陆征祥、曹汝霖等人组成的谈判团正在于列强各国公使讨价还价,以促使列强早日承认中国新政权。

英国作为列强之首,与他们的谈判自然是最关键的一战。代表英国政府与谈判团谈判的是驻华公使朱尔典。

朱尔典一开口便居高临下地说道:“首先,对于近期中国的政权更迭事件,大英帝国深表关注,作为有重大利益的国家,我们不希望中国陷入长时间的战乱或者混乱;其次,对于目前的南北双方的战争,大英帝国方面表示理解,并愿意保持中立。但我们希望,这场战事能够尽快结束;第三,出于和中国的传统友谊,帝国政府愿意派出外交人员进行斡旋和调解,我们希望中国能尽快从战争状态中得到恢复,并且建立起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政府,英国政府愿意以此为基础,和新政府展开会谈,商谈原政府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如果能够顺利解决,我们将为新政府提供国际保证并建立起外交关系,换言之,我们将会承认新政权。”

“但是~”朱尔典话锋一转,说道:“贵国应该明白我国与德国矛盾,新政权的首脑徐天宝先生与德国人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令大英帝国深感不安!”

顾维钧不客气地打断了朱尔典,说道:“公使先生,徐大总统发迹于东北。日本和沙俄对东北虎视眈眈,贵国与法国分别与日本、沙俄缔结了盟约,不可能帮助我们对抗贵国的盟友;而美国人奉行孤立主义,口头的帮助多过实际的行动;放眼全世界,只有德国人愿意伸出援手。如果您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您会做出什么选择?”

朱尔典干咳了一声,说道:“总之,大英帝国对徐大总统是怀着十分友善的心意的,也希望得到同样善意的回报。”

唐绍仪合上厚重的文件夹,笑道:“好吧,我们会把贵国的友善传达给我们的大总统。”

徐天宝这边外交活动频繁,袁克定那里也没闲着。不过,袁克定派出的外交人员在各国领事那里都吃了闭门羹。人家洋人根本不认你这个自封的大总统,徐天宝那个大总统虽说也不那么民主,至少人家有个合法的程序。

袁克定急了,直接找到日本公使,撂下一句话,“当年我爹没签的条约,我可以统统签了,条件就是夺回大总统的位置。”

山座原次郎的回答让袁克定气的吐血,“根据我们的观察,袁克定先生根本没有你父亲那样的威望,甚至你都无法指挥北洋残军。你即便愿意签署《二十一条》,也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而且还会使得大日本帝国陷入外交麻烦之中。”

袁克定听了使者的汇报,无言以对。事实也是如此,袁克定根本控制不了那些北洋旧将,他甚至连军饷都无法发放。结果各路人马在河南一带把地皮来来回回刮了好几遍,自己给自己解决了军饷,然后又把巩县兵工厂的军火一抢而空,随后便一哄而散,各自寻觅自己的地盘去了。

可怜袁克定穷困潦倒,靠一个忠于他的老仆人,到街上捡白菜帮子,蒸窝窝头充腹。每次当老仆人端上饭菜,他仍不改老规矩,戴好餐巾,用西洋刀叉将窝头切成片,佐以咸菜进餐。

302黄兴归国

徐天宝这一时期的外交行动被戏称为“承认”外交,主要是获得各方势力的承认。对外是列强的承认,对内则是各路军阀的承认。

第一个通电表示拥护大总统的是善于在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阎锡山识时务,也擅长耍手段,连一代枭雄袁世凯也被他耍得团团转。1912年,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对手握重兵的山西都督阎锡山很不放心,就设了一计,致电阎锡山说:“绥西有个土匪王英,老是没能消灭。请督军您亲自率部队去清剿。”同时,老袁派人赶到石家庄,一旦阎锡山违令,马上发兵直捣太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