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3/4页)

虽武英王亦不如也。”

“不可这么放肆,武英王何人。岂是我等可以比地?”诸葛正正色道:“不过。凡事若有谋略,能判断。善思考,不战屈人这四个字倒也勉强可以做到……”

他只当李定国已经溃败,再不敢来,因此也不如何设防。他手下那三万五千军,却又哪里是什么正规军,到了夜里便沉沉睡去。

入夜,城内五百兵一齐出,到处放火,又打开城门,李定国只引大军杀进城内,官兵顿时打乱,四下溃散,哪里能够约束得住?

到了天亮,三万五千官兵皆被杀散,那位诸葛正也成了俘虏。被带到李定国面前的这位诸葛正,衣衫破碎,一把羽扇早不知去了哪里。满面的灰尘杂草甚是引人注目,问其,却原来是贼兵才一进成,他诸葛侍郎便六神无主,躲到了一堆乱草之中。

李定国大笑,见诸葛正跪地哀求自己饶了性命,李定国却笑道:

“我杀你如杀一狗。今且放了你回去,你只与我转告朱由斌,它日我必提辖大军,杀回成都,与我家陛下报仇!”

他果然放了诸葛正一条命,可这诸葛侍郎早就在众乡绅面前夸下海口,哪里还有面子回去?却也不知躲去哪里,从此再无下落,只是这段故事却成为一段笑料。

二次取了屏山,李定国命令士兵扎营,一边筹措粮草,一边整顿士兵,又多派人到处侦探,严防官兵反扑。

随后,石柱宣抚使、总兵秦良玉接得“灭贼令”,一来她本是武英王地义姐,二来秦良玉又最是忠心报国,当即提点三千精兵,向屏山方向疾驰而来。沿途又多收拢败兵,至屏山时,其兵力已达两万余人!

时年秦良玉已满七十,满头白发。众部将皆劝其不可亲身赴险,秦良玉却笑道:

“国家中兴有望,武英王为恢复河山计,发灭贼令以告四方。论公,我是大明的总兵;论私,武英王乃我义弟,如何敢不接令?今若以风烛残年之躯以报国家,虽死何妨!”

秦良玉大义若死,闻者无不感动落泪,皆愿随秦良玉以效死命。

李定国知秦良玉勇猛,不敢怠慢。在屏山派排开阵势,严阵以待。秦良玉到达,见贼军阵型排列整齐,指挥有方,乃命其堂弟秦双邦引军五百冲突。

不想正厮杀时,冷箭射中秦双邦面门,秦双邦咬牙苦战,冲突一阵,力不能支,为部下救回。秦双邦伤势沉重,才回本阵便已死去。

秦良玉大恸,却翻身上马道:“我夫、我兄、我弟、我子,皆为朝廷而亡,今老身岂能独活天地之间?众军,我先去了!”

说着,秦良玉拍马抡剑,只管向贼军杀去。部下大骇,一个个皆不要命的跟在主帅身后,向贼军方向汹涌而去。

不想那沿途收拢来的败兵中,有个姓赵的游击,却是个贪生怕死之徒,召集兵士说道:“她自想死,我等何必陪葬,不如散去!”

那些败兵被他鼓惑。竟是一哄而散。

秦良玉势单力孤,却是毫不畏惧,只带着三千部下拼死一战。李定国命大军团团围住。战至傍晚,秦良玉部几乎死伤殆尽,她叫过部将雷蟠说道:“今日我决死为国捐躯,你且冲了出去,找到我那义弟。让他提点大军为我复仇!”

雷蟠下马三拜,也不说话,上马便奋死冲出。

不多时,秦良玉之三千兵皆亡,贼军却刻意留下秦良玉,只将她围在其中,但听一声号令,李定国走了过来,说道:

“老夫人英勇之名,天下闻名。今虽七十。却依然一勇如此,李定国拜服。不若你我联手,共图大事如何?”

秦良玉横剑在手,笑道:“我乃堂堂大明总兵,岂能事贼!”

说着把剑只在自己颈上一抹,一缕忠魂,永卫大明江山……

李定国哪想到这女子性烈如此。连连叫苦不迭,顿着足连声说道:“老夫人何必如此。你不肯帮我便不肯了,李定国敬重你,当时便放你走,哪里敢为难于你,老夫人。是我李定国害你了……”他心中又是后悔又是悲伤。命人小心看护秦良玉尸首,选了四个精干地士兵。一路护送其遗体回到成都。

适朱斌正好欲离开成都,先得雷蟠送来噩耗,不几日又其姐遗体,愣了半晌,忽然口喷鲜血,向后便倒,当时就昏了过去。边上众将急忙救治,朱斌醒来大悲:

“老姐姐,我只想到将灭贼令传布四方,哪里想到你以七十之身犹自征战。你非死在贼兵之手,你,是死在我朱由斌的手里啊!”

边上将领无不落泪,那雷蟠却反而大笑,众将怒目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