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2/4页)

而大臣地位贵重。所以君王失去权势,而大臣得到国家。君王更换对拱卫王室之臣的称呼,而宰相有剖分信符的权利。这就是臣子欺骗君王,求便于私利的目的啊。所以当政掌权的大臣,在君王权势变化时而依然得宠的,十个之中竟没有二三人。”

说到这里,朝凤叹息一声,看先莫离。这样的话虽都是事实,可是真的说起来,还是有些沉重了。若是以往,朝凤实在不会说这些,毕竟进说者筹划君主有过错,进说者倡言礼义来挑他的毛病,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可是现在大夏情形的发展,已经容不得自己在考虑这样许多的事情了。必须要叫节奏快起来,否则就来不及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莫离看着朝凤,有些无奈的开口道。其实不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实在无法控制。就像是人知道自己最后一定会死,却无法不努力活下去一样。

“为人臣子的罪过太大啊。臣子中有大罪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欺骗君王了啊,他们的罪行应当处死啊。有才智之士,能远见因,而畏惧将至之死,必然不追随掌大权者啊;有贤能之士,修身廉洁,因而羞于与奸臣一起欺骗君王,必然不追随重权之臣啊。因此这些掌权之众,不是愚蠢便是不知祸患的人,必然不廉洁,并且不躲避奸邪之人啊。大臣依靠这些愚蠢腐败之人,对上和他们一起欺骗君王,对下和他们一起坐收渔利,结党营私,串通一气,迷惑君王败坏法纪,以此扰乱民众,使国家临危削弱,君王忧劳受辱,这是大罪啊。臣子有大罪而君王不禁止这些罪行,这是大的过失啊。如果君王居上有大的过失,臣子在下有大的罪行,想求得国家不灭亡,不可能做到的啊。”

朝凤论述的是两种价值观,即领导人的价值观与被领导人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不用说,一听就都知道,因为各自所站的立场、角度不一样,价值观念肯定就不一样。这些话倒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的说出了实情。所以莫离虽是有些皱眉,却不曾开口打断。朝凤虽是把大部分责任都推到臣子的身上,可是说出来的结果,却是还是叫莫离背后发凉。

“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这里所论述的不是窃国大盗,但却是与窃国大盗一样的人,君主身边,也就是所有领导人身边,如果都是愚蠢腐败的人,那么君主也无法正常治理政事。因为这些小人根本不懂智慧,不懂得治理政事,他们心中所思所虑,无一不是自己的私利。所以与他们谈论智慧,谈论治理政事,就象与幼儿谈论成年人的思想感情一样,他们永远是弄不懂的。

“陛下。”朝凤看着莫离叫道,自从莫离提过不喜欢朝凤这样称呼他之后,朝凤就一直接称呼他的名讳。这么久以来,这还是朝凤第一次这般严肃的叫他“现在的匈奴,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了。”

第一百八十一章 治理天下

党营私以蒙蔽君王,言说不实以便宜私心,君王一定相信掌权者。所以掌权者可以凭借功勋的,用官职爵位来使他们显贵;他们之中没有美名可凭借的,用对外的大权来使他们权重。

因此蒙蔽君王而追随掌权者的人,不是因为官爵而显贵,必然就是因为拥有对外权力而权重啊。现在君王不结合考核验证就行使诛杀权,不等到看见功劳才加爵晋禄,所以能法善谋之人;怎么能蒙受死亡的危险;从而呈上他们的主张呢?奸邪之臣怎么肯在拥有有利的形势时却罢手隐退呢?因此君王越卑下,权贵者地位就越高。

“今天匈奴征服了西北地区后,出现了一个问题,该如何治理这些不同文化的地区?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现在各方面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厉害了,甚至有些地方已经爆发了叛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