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页)

!”

是年六月,朱温逼昭宗皇帝迁都洛阳。途中,朱温诛杀了大批李姓皇族和那些不听他话的官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

胡三公闻讯,又一次跪在洞口望着长安城哭了三天三夜。

后来,他咬破手指,将这些事写在了一张宣纸上,将其塞入竹筒中,用蜡封口,将竹筒放进石洞中的一个岔洞中,用石头封住岔洞口,再用黄柏送来的糯米团熬成粥,和上黄土,把岔洞口的石头敷严实。千年之后,苗君儒带着几个学生到这边来考古,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那个岔洞,从而得知了传国玉玺失踪的原因,当然这是后话了。

外面的时局仍然很乱,胡三公在山洞中,每天用石头在石壁上做记号计算着日子。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一年多。这时候的他,须发蓬乱、衣衫褴褛,形同乞丐。纵是当年的熟人再遇到他,也认不出来了。

太子在黄柏夫妇的哺育下,长得很健康。胡三公知道,在这里并非长久之计,见太子断了奶,便起了带太子回乡的念头。在一个雾气笼罩的清晨,他带着太子,告别了恩人黄柏夫妇,踏上了回乡之路。

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徽州那个离开了二十多年的小村庄。可是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无数的残垣断壁。瑟瑟风中,那些随风飘零的落叶,似乎在向人述说着发生在这里的不幸与苦难。

经过打听之后,胡三公才知道,早在一年前,就有一队朝廷的官兵来到这里,将全村男女老少杀得干干净净。他跪在地上,流泪不已。若不是因为他,全族何至于遭此横祸?他自觉愧对列祖列宗。

胡三公背着太子,沿山路继续往南走。翻过了几座大山之后,来到一处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又累又饿的胡三公来到一处人家的院门前,刚要敲门,突然头一晕,身体一歪,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当他再醒过来时,见躺在一张床上,床前站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

老人面露喜悦之色,说道:“你终于醒过来了!”

胡三公虚弱地问:“请问老丈,这是什么地方?”

老人说道:“此地叫考川(今考水,位于江西婺源境内,距县城约十五公里)。三天前,客官带着这个孩子,晕倒在我家门前!”

“多谢老丈救命之恩,我胡三……”

老人目光如炬,低声问道:“你是否遇上大悲之事?”

胡三公惊道:“老丈何以得知?”

老人手捋须髯,说道:“我替你把过脉,你脉象虚弱无力,乃劳累所致。可你的心脉杂乱,且目色赤红,此乃悲伤过度之相。”

胡三公不敢道出实情:“实不相瞒,我乃外地客商,为避兵祸携家南逃,可途中遭遇兵匪,全家被杀,只带着幼子逃出!”

“难怪如此!不知客官究竟要逃往何处?”

“只想寻求一个避世之处,将犬子养大成人便可!”

老人笑道:“考川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历年兵祸都难以波及此地,一年到头也难见到一个生人,客官难道还想逃到别处去?”接着老人拿出胡三公的包袱,说道:“这是客官的东西,赶紧查看查看,是否少了什么东西?”

胡三公微微一惊。若老丈看过他的包袱,就知道他真实的身份了。当下接过包袱,也不打开,只放在枕边。

老丈接着说:“你的身体还很虚弱,要精心调养一段时间才行!”

胡三公见老丈并非奸恶之人,遂问道:“敢问恩公尊姓?”

“老汉我姓潘,今年六十有八,会点岐黄之术,当地人称潘神医!”

胡三公的身体恢复之后,见这里的村民忠厚淳朴,且正如潘神医所说,这里地处偏僻,一年到头也难见到一个生人,于是带着太子安心住了下来。他遵照昭宗皇帝的圣意,将太子改姓胡,取名昌翼,喻“大得覆翼”之义。

胡昌翼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四书五经。时光如梭,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太子长大成人。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二十二岁的胡昌翼考取了明经科进士,正当朝廷举贤受职之时,传来胡三公病重的消息。胡昌翼忙向后唐庄宗皇帝请假回家侍父,以表孝心。

胡三公深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不想让那个秘密随着他而埋入地下。在病榻前,他要胡昌翼挖开墙壁,从里面拿出那个藏了十几年的木盒子。

打开木盒子,里面有昭宗皇帝的血书和李淳风留下的那封信。看过之后,胡昌翼什么都明白了,他泪流满面地跪在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