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 (第3/4页)

的用餐。

事后证明,江逸晨的分析预料大致还是靠谱儿的,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上门索要保护费的好汉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前的安排、鼎香园新店的经营现状

当天上午,江逸晨在办公室给张凤兰打电话,让她开始着手进行秀水巷九号院的作坊扩建,以及新员工的招聘培训工作。为两种千层饼新产品投入市场做准备。

张凤兰答应下来,说马上进行安排。只是当前距离春节已不远,年前估计只能完成一部分工作。

“那就能做多少算多少吧,安排好计划就行。”

江逸晨说完这话,便放下手机,靠在椅背上,双手枕头。

张凤兰说的没错,现在已至年底,马上就要过元旦,转过阳历年不久就是春节了。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无论是在外经商的,还是打工的,都将陆陆续续开始回老家了。

这个时节人心思归,很多事情恐怕都不太好办。

口福多千层饼扩产,以及小工艺品店这两档子事儿,也确实没有必要赶得那么急,还是做到哪儿算哪儿,剩下的等过完大年再说吧。

另外,自己也有将近一年没有回普衡县城的老家了,还得准备买一些年货。

嗯,目前自己和晴晴都已经考过了交规,正在场地学习阶段。如果明年一月份能把驾驶执照拿下来,倒是可以考虑买上一辆汽车,这样就可以直接开车与晴晴一块儿回家,带东西也很方便。

对,就这么办。想到这里,江逸晨拿起手机给驾校打电话,加紧约车,争取早日完成学时参加路考。

临近中午,丁雨晴将做好的奖金表格交给江逸晨。后者签字后让她下午就将奖金打到每个人的工资卡上。

一块儿吃午餐的时候,江逸晨将早上在小区花园里散步时发生的事情讲给晴晴和苏晓佳听,小鹅威威的英雄事迹让他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两个女孩儿都听得津津有味儿。

晴晴夸奖威威既聪明又勇敢,与她的培养密不可分,长大了肯定是一头非常能干的看家鹅。高兴之余,还给小鹅授予了“虎胆威威”的光荣称号。

几天过去,随着鼎香园新店的持续运营,客流量也开始逐渐上升。中午、傍晚高峰段的上座率从开业当天的五成五,逐步提升到六成五左右。营业额也随着相应增加。

以前老店的营业面积狭小。人多拥挤。而且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有部分顾客因不堪忍受,无奈之下减少了上门的次数。

如今新店开张,环境明亮宽敞,接待能力完全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这些人见识过后。自然是非常高兴。于是呼朋唤友。开始频频光顾。

不过迄今为止,鼎香园新店接待的客人,大多都是以前的老顾客。以及因他们口口相传,受到影响的亲朋好友。当然,这个客户群体还在不断扩大中。

而西水井街本地的居民,由于整体消费能力较弱,上门的则很少。

这条街道原先的商业氛围淡薄,商户们大多勉强度日。这次鼎香园新店开张,带来了一批新的客流,附近的几家商户,倒是意料之外地沾了不少光。

比如报刊亭,前来鼎香园吃饭的顾客,顺手就在那里买一份《粼江晚报》或者其它什么杂志之类。

还有烟酒副食店,买包烟啥的也很方便。当然,鼎香园里面是禁烟的,只能出来以后再抽。

其它诸如花店、修鞋摊子、修自行车铺子等等,也因此多多少少地提升了一些营业额。

所以做这些生意的小老板们对于鼎香园的到来倒是挺满意。

至于西水井街上的同行们,基本上都在从事低端餐饮,就餐环境差,食品价格便宜,面对的客户都是本街道的居民和路人,与鼎香园不在一个经营层次上,所以也形不成什么竞争局面。

新店的高峰时段上座率至六成半左右,价格也恢复了原价,刨除各项开支,每天的纯利润达到了两万五、六的样子,这个数字显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在销售食品的结构中,田园乡情精品系列麻辣烫所占比例依旧很小,每天大约能卖出四、五百串,营业额大约有两千多元,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其消费主体也是顾客群中经济上较为富裕的那少部分人。

当初将两种点菜单定为不同的颜色,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让工作人员不容易搞混,另外一方面,从消费心理学上来讲,也是对于此类顾客的一种心理奖励。

试想,在柜台前排队等待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