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面又能干什么。今天是本家侄子的喜事,争吵起来让外人看笑话,反说俺做大不正。于是在众人哄笑声中,低头走出了院门。金贵来到无人的空旷处,越想越气,对*喊:“想我金贵也是堂堂的五尺汉子,只因家贫人微,竟受如此侮辱,将来不出人头地,誓不为人!”

金贵想来想去,横下决心,出外闯荡。“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金贵憋着这口气,离乡背井到了济南。

金贵到了济南,举目无亲,跑几家铺子,人家都不需要伙计。一天,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一车生石灰运到,可无人卸货,店家焦急万分,实在走投无路的金贵二话没说,就主动帮忙卸货,当最后一筐石灰搬到屋里时,大雨倾盆而下,饿了半天肚子他此时也累得晕倒在地。店主见了感动不已,连忙用温汤喂,醒来的金贵已经躺在舒适的床上,从此成为该店家的伙计。

因得到店老板欢心,工钱也稍有照顾,诚实忠厚的金贵一干就是十年,稍有积蓄,他便来到徐州,自立门户,另起炉灶,开设了豆制品小店。由于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苦心经营,生意日见起色。后来又进一步兼营打造银器生意,也很顺利。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光绪十三年,粮食丰收,粮价普遍低落,黄豆价格尤其疲软。金贵乘机购存大批黄豆,为的是给磨豆腐、生豆芽,制千张等备原料。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年黄豆竟成了紧缺货,价格翻了几倍。金贵相机将库存黄豆抛售,大赚了一笔钱。从此步入了金银首饰行当,且益发不可收拾。

金贵在徐州成了家,膝下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金家为了让子女成为识文断字的人,就单独请了私塾,什么《三字经》、《子弟规》、《四书五经》等,教孩子读了,后来金家信了佛,什么《心经》、《金刚经》、《华严经》等也教孩子念念。太奶奶是金家的三女儿,读书特别用心,对世道颇有见解。

太奶奶的两个姐姐挺羡慕荣华富贵的生活,于是在选择婆家的时候,一个嫁给了商人,一个嫁给了官人,唯独太奶奶不同,她认为有手艺的人,靠本事吃饭,虽然没有荣华富贵,没有万贯家财,但可以平平安安过日子,子孙后代也不会遭什么意外。

开始金家老爷对三女儿的志向很反感,认为三女儿没有出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像我们这样人家的女儿,要出嫁,非富即贵,怎么可以下嫁到手艺人家过清贫的日子。父母也和她交谈了几次,可是女儿执意不改初衷。父母曾经托人相中官商之家的公子,可是她就是不答应。无奈之余金老爷感叹,人各有志,不可勉强,三丫头就是命贱。

太奶奶和太爷爷结婚以后,虽然龚家没有两个姐姐的婆家显赫,但夫妻恩爱,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很美满。

清末民初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裂变的年代,两个姐姐家也发生了突变,大姐婆家商家破产,一败涂地,原来富能敌国,后来竟然败的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二姐婆家官家被搅进了党派之争,受人陷害,落了个家破人亡。哥哥也因清朝被废,被扫地出门,卸甲归田。还是在龚家的资助下,金贵一家才得以回到河南安阳老家安顿。

金老爷临终的时候,回想几个儿女的遭遇,感慨万千,还是三丫头有眼光,钱多有什么用,家境败了,什么都没有了。钱如流水,今天流入张家,明天就会流入李家,后天还会流入王家。人如流水,那些豪华住宅,你今天有钱有势就进来,明天无钱无势就出去,房屋依旧在,主人不见了。人既不可大富大贵,也不可大红大紫,高处不胜寒,物极必反。当你处于风头浪尖,千万双眼睛在盯着你,只有你处在低谷时,你才会盯住别人。

多变的家境,使太奶奶更加少言寡言,家里不管发生多么大事情,她总是埋在心底。奶奶越是少言,内心的压力也就越大,因为这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生理要求,这更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和承受力。

孙子出狱了,又是提前回家,尽管她的喜悦心情没有流露在脸面上,她还是那样平静,但是她悲伤的心灵仿佛得到了慰藉,她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看到未来。

每天晚上总要看到爸爸睡了之后,她才睡下。

每天早晨总是太奶奶第一个起床,她起床后,梳洗完毕,就是打开鸡笼,看看圈里的猪怎么样了,然后就是烧饭。

一天我们大家都起床了,可是看不到太奶奶了,爸爸到了太奶奶房里,看到她已经不能讲话了。见到孙子站在床边,流着泪,打着手势。爸爸连忙叫俺,赶紧去通知爷爷。

俺骑上自行车就奔跑了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