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册封 (第2/3页)

他顿时心里更多了几分喜悦,于是笑道:“朕权且当这是肺腑之言吧,只不过这些话,不可对外去说,如若不然,别人还当朕就喜欢听这些溢美之词呢。”

陈正泰振振有词地道:“儿臣岂敢四处去说?愚昧的人,是无法理解陛下的恩德的,他们只晓得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陈正泰心里想,这也不是今日我陈正泰战斗力强,实在是今日听了那个叫什么扶余威刚的话,突然激发了自己的潜力啊。

李世民颔首,便问起了那新船的事。

陈正泰便耐心的将新船的水密舱和龙骨的原理大致的说了一遍。

李世民倒是诧异了:“就这样简单?”

“是。”陈正泰道:“就这样简单。不过……儿臣还是有些忧虑。”

李世民眉轻轻一挑,道:“你说来听听。”

陈正泰道:“正是因为原理简单,凭借这简单的原理,我大唐水师便可纵横四海,只是这些技术的优势,迟早是要外泄的,十年二十年之后,这最新式的舰船,或许还可勉强维持一些优势,可时间再长远一些呢?”

李世民大抵是明白了陈正泰的担心了。

就如汉朝发明可马镫,这对当时的汉王朝而言,几乎是神兵利器,他们借此横扫大漠,可这其实也为未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匈奴虽是被消灭了,可新的部族崛起,他们也开始渐渐的学习这一门新的技术,无论如何,胡人毕竟战马多,这些新的技术优势渐渐和中原抹平时,反而使胡人马战的实力壮大,最终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想了想道:“你的意思是,无论如何,也要保守这些造船的机密。造新船的匠人,统统都要看守起来?”

陈正泰则是摇头苦笑道:“陛下,将来大唐需大规模造船,难道所有人都要看守吗?就怕是防不胜防啊。当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防止快速外泄,是理所应当的。只是……儿臣以为,只凭这些,是无法让我大唐永远出于优势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研制新的造船之术,就如大学堂里,有专门的研究组一般,便是针对不同的东西,进行改良。只要我大唐不断在改良和精进新的技艺,凭借着这些优势,我们每隔十年二十年,便可造出更新的舰船出来,那就能一直的保持优势了。”

李世民恍然大悟,忍不住点头道:“原来如此,这个……倒是不可轻视!你说的对,既如此,此事就交给你了!就以大学堂的名义吧,在大学堂里专设一个研究海船的地方,招募一些能工巧匠,同时要和造船的船坞,以及水师保持联系,切记不可闭门造车。”

李世民毕竟不是一般人,他很快就明白了陈正泰的意思,并迅速的制定了一个方法出来。

陈正泰觉得跟聪明人沟通就是特舒服,喜道:“儿臣正是此意,既然陛下恩准,那么……儿臣便照着这个方法执行了。只是除了海船,还有这车马、火药、钢铁等物,无一不关系着国计民生,不妨在这研究组之下,设置一个专门培养各科人才进行研究的机构,如何?”

李世民没有迟疑便颔首道:“嗯,这倒是好的,你回去好好写一份章程,报到朕这里来吧,这是大事,朕一应照准。”

“儿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陈正泰看着李世民又道。

李世民便道:“你说罢。”

陈正泰道:“既是要研究,少不得需要许多天下顶尖的人才。只是许多人才,他们明明聪明绝顶,可他们大多还是有意于仕途。长此以往,这能工巧匠,都是一些目不识丁,或是不太聪明的人,靠这些人研究,如何能令我大唐技艺超群呢?因此,儿臣以为,研究之道,在于留住人才,至少留住一些对这些产生浓厚兴趣,且聪明伶俐之人,使他们可以安心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只是……许多人,终究是还是身负着家族的殷殷期盼,哪怕是再有兴趣,最终也不免奔着入仕去,因而,若是陛下肯给研究有功的人员,也参照着军功制,给以一定的爵位赏赐,以此为激励,那么大学堂,便可士气得到大大提振了。”

人是现实的。

且在这个时代,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是聪明人,有的人做了官,高高在上,名留青史。而你却只能躲在角落里做研究,暗无天日,哪怕大学堂已经提供了优厚的薪俸,可即便在学术中再有地位,也无法和那些同龄人相比,换做是谁,也无法日复一日的坚持。

这也是陈正泰担忧的地方,若是没有一个保障待遇的机制,留不住人才,大学堂里的研究组,可能也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