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部分 (第3/4页)

继续雇佣原来的掌柜,对连记百货的生意是非常有利的,连蔓儿当然没有理由反对。

“这家铺子原来的账房也回老家了,我已经跟老杨打了招呼,让他帮着寻合适的人。”五郎又告诉连蔓儿道。

老杨,也是县城一位有名的牙侩,与吴玉贵、吴家兴父子俩,还有与刘牙侩都相熟。刘牙侩在房屋、地产买卖中是第一人,而老杨则是在雇工、人口买卖方面最有人脉。

这家杂货铺原来的掌柜姓蒋,是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难免就会产生感情。蒋掌柜愿意留在这里干,只要连家给的待遇不太差。当他得知连家要继续雇佣他做连记百货的掌柜,而且待遇和权限还比以前优厚了,蒋掌柜自然十分高兴,向东家几个人保证,他一定会好好干。

五郎也将店铺的安排和蒋掌柜说了,除了连家田庄上提供的货品,其他的杂货类,从进货到出售,都交给蒋掌柜负责。毕竟蒋掌柜精熟此行,什么样的货品销路好,从哪里能够进到物美价廉的上品,他都是知道的。

这样的安排,蒋掌柜自然愿意,就说要赶紧收拾店铺,雇伙计、进货物,好尽快开张。

“在那之前,咱得把这店铺的窗户换了。”连蔓儿走到窗前,说道。

“怎么换?”五郎就问。

“我知道,”小七就笑着道,“来的路上,姐跟我说了。姐说到了这看,要是有中意的铺面,第一个,就得把窗子全换成透亮的琉璃窗。”

“全换成琉璃窗,那可得一大笔钱。”蒋掌柜听见了,就道。

别说是在这锦阳县城,就是辽东府的府城里,也就是大户人家的住房还采用琉璃窗,这店铺用琉璃窗的,几乎没有。就算有用的,也只是一扇、两扇,没有全部用琉璃窗的。

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和普通的住户一样,采用木格子窗。只是在窗子外,设置有可拆卸的木板。白天铺面营业的时候,就将木板都拆下来,晚上停止营业,则再将木板安上去。这是几乎所有店铺都采用的一种防盗措施,同时,路过的人,只看窗户上的木板是否拆下来了,就知道这家店铺是否在营业,而不会去管那店铺的门是开着还是关着。

也因为这样,一般说到店铺开张、开业的时候,都说开板,而若店铺停止营业了,则说是关板了。

“全换成琉璃窗,花费是大了些,但是这钱花的值。”连蔓儿就道。

全部换成琉璃窗,首先就可以改善店铺内的照明。试想,以同样价格卖同样商品的两家店铺,这买主是愿意进那宽敞明亮的店铺,还是愿意走进灰暗的、光线不足的店铺那?

琉璃窗不仅利于采光,而且因为它是透明的,外面路过的人不用走进店铺,就可以看见店铺里摆设的商品。

连蔓儿打算换琉璃窗,自然也打算了要做展示的橱窗。这展示的橱窗做好了,吸引了顾客的眼球,自然也能将顾客吸引到店铺中来。

而且,全锦阳县城,这连记百货,首先名字就叫的新奇、响亮,再换上全副的琉璃窗,那么即便是不买东西的人,也会被吸引当着看新奇来看上两眼。

既然来看了,那么顺便进门来买两样必须的东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根本就无需别的宣传,只这两样,口耳相传,就是对连记百货最有效的推广。

作为连家在县城开的第一家铺子,连蔓儿舍得投入,同时也期待着将来巨大的收益。

蒋掌柜颇为能干,商量定了,他立刻就去着手安排。

连蔓儿则又回到后院,小喜已经将她的卧房铺设好了。暂时没有账房,她在县城的这几天,还要先充当账房,凡是这宅院和铺子准备开业的一切花销,都要从她这里支取。

晌午,小喜下厨,一家人简单地吃了一顿饭菜,刘牙侩就又来了。这次,他是要带着几个人去看另外一家铺面。

除了经营自家田庄出产的店铺,连蔓儿还打算盘一家店铺,做酒楼的生意,主营的自然还是已经有了口碑的连记包子。

一连看了三家要出兑的店铺,连蔓儿最后选定了九层塔前街的那一家。

这九层塔前街位于锦阳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周围商铺林立,锦阳县城两家最大的客栈就在这九层塔前街上。九层塔前街往南,只隔了一条街,就是位于县城正中的县衙。而锦阳县城最有名的景点,九层塔,就在九层塔前街的后身。

九层塔,是一座佛塔,据说始建于二百多年前,历来是锦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而在本朝建国后,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