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 (第1/4页)

徐峰年纪大了,自己早就找过姜元羲,想要继续留在丹阳县这里守护百姓,姜元羲允了。

姜元羲又指了指第二幅字,她示意阿方拿起来面向百姓们,她看着聚集在一起的百姓,提高了声音,“父老乡亲们,我有今日,多亏了你们的支持,大雍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不会忘记丹阳县,此乃我龙兴之地,我希望你们此后长治久安、海晏河清。”

她略顿了顿,看着在人群中站在最前头的一群学生,“太学院乃我亲建,我对它抱有很大的希望,即便京城此后再建一个太学院,这里也是太学院的祖地。”

太学院的先生和学生们满脸激动,姜元羲可是开国皇帝!开国皇帝亲自对他们肯定了太学院的地位,他们与有荣焉!

姜元羲指了指这幅字,“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出了这个城门,就不要给我丢脸!”

太学院先生和学生们更是激动得纷纷躬身行礼:“陛下诏,我等敬闻圣命!”

徐峰也满脸激动的看着这两幅字,在姜元羲走后,让人制了三座石碑,其中一座上面刻着的正是姜元羲亲手所写的“卫国墓”。

而另外两座,则是刻着“勿要给吾丢脸”的字样,一座放在了城门口,一座放在了太学院院中。

此后从丹阳县太学院走出来的学生,踏出丹阳县那一刻,都会先朝着石碑行礼,再去祭拜了卫国墓,才踏上了前往长安城的道路。

每每有人问他们祖籍何处,在没有取得功名或者其他成就之前,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出自北地,却不说出自北地何处。

不少人以为他们高傲自得,心中不喜,殊不知他们只是自发的遵循着一句话勿要给吾丢脸。他们觉得,只有等他们考取了功名,或者有了其他成就,比如医术、手艺活、农田这些方面有了成就,才对得起女帝对他们的期望,才能骄傲的、大声的对外人说:他们出自丹阳县!来自女帝龙兴之地!

而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三甲之中必有一个出自丹阳县,甚至往往多数是状元,就连二甲进士也不少,其中三甲更是几乎没有。

自来都是南地多文人墨客,科举一途兴起,世人总以为南地文人占据大多数,后来才发现大错特错!

北地学子,特别是丹阳县太学院学子,独领风骚。

纵观大雍王朝数百载,南地学子文人只得心服口服。

而丹阳县父老乡亲们教导自己孩子亦是如此,每个丹阳县人都以那句话为准则,大雍王朝每有危难,最先响应皇帝的,永远是他们。

丹阳县百姓们自称他们这种行为做:朝圣之路。

第412章 三省六部制

去往长安的路途有些漫长,毕竟不是行军打仗,而是奉姜太傅等人去长安,且途中各地的世家还会求见姜元羲,一路上走走停停的,用的时间就多了些。

这一日,阿方突然来禀:“陛下,卢将军求见。”

姜元羲放下手中书卷,“让他进来。”

此时车队停留在一处郊外,姜元羲下令路上尽量不要进城打扰百姓们。

卢和裕进来之后行礼,脸色带上了一抹迟疑,姜元羲见了,微微一笑,“陆将军可是有为难事?”

作为曾经一方诸侯,卢和裕怎么会喜怒形于色?不过是做给她看罢了。

“内人想要求见陛下。”卢和裕语气迟疑。

姜元羲微微一怔,顾以丹?

“你夫人在这里?”

卢和裕点点头,“陛下要迁都长安城,我就派了人去把她接过来了,昨儿刚到。”

昨儿刚到,今天就要来求见她,看来是有要紧事。

“让卢夫人进来见我吧。”姜元羲也好奇顾以丹找她什么事。

顾以丹很快就进来,手中提着一个小小的包袱,见到面带笑意但一身威严的姜元羲,心中复杂莫名,怔忪了一会儿,眼角余光看到卢和裕一直给她着急的打眼色,这才醒过神来给姜元羲行礼。

“民妇见过陛下。”因为姜元羲还没有大封功臣,所以顾以丹还是白身。

“卢夫人请起。”姜元羲含笑道,“阿方,看座。”

阿方在给顾以丹准备蒲团,卢和裕见状出声道:“陛下,臣先行告退。”

姜元羲微一挑眉,卢和裕竟然回避?看来连他也不知道顾以丹找她所为何事了。

姜元羲准了,卢和裕临离去之前,眼含担忧的看了一眼顾以丹,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阿方给顾以丹奉了茶,在姜元羲的示意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