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注解

釉里红瓷器是用氧化铜着色后烧制而成的。用三十倍数放大镜可以看出问题,特别是老瓷的浓重线画,涂绘部位是可以看出绿色或深绿色,老瓷釉里红的白色釉的部位元代及明初是虾青色,由于用铜做色釉的原料,在过去对釉的厚薄和温度掌握不标准(那时没有测温的温度计),对釉里红的处理不均,又因用铜做釉时在红和绿时烧制温度只差6度左右,所以常出现泛绿的斑点。那时的技术釉里红非常均匀是不可能的。

109。釉里红瓷出现年代与绘画方法

釉里红用铜烧造,釉下彩瓷要知道。

唐代出现元烧成,高温还原铜红造。

装饰方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到。

有款多写至正款,元代明初图同套。

仔细可分元明器,断代器形纹饰靠。

纹饰认证同青花,足粗地青底釉要。

清代仿品确很多,元明清朝断代妙。

注解

釉里红在长沙窑发现,是唐代产品,到元代才成功,属釉下彩高温烧成,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有款的在元代多书至正,1330~1339年元末顺命帝的年号为至正。明代早期的产品和纹饰是以元代延续而成,不易区别,要靠器形、纹饰区别。元明的釉里红纹饰和元明的青花是一样的,可以借鉴,如:元代足粗而滑润,有滴釉。清代也造了很多,但足修得好,要仔细辨别才行,润度也好。

110。釉里红纹饰的窑变

瓷窑出彩常用铜,低温出绿高温红。

釉厚釉薄影响色,红釉底色米汤情。

注解

釉里红用铜在千度以内可以出红绿色等色,高温出红色,过去不易控制,因没有测温设备,如:没有温度计ˇ。足有火石红,有多数产品红中泛灰。有的釉厚泛黑绿。常有红釉器足口显绿,也有米汤底的器件。釉里红非常均匀的要注意,假的多。

111。明代元代纹饰辨认

明代纹饰少于元,莲瓣联体环连环。

蕉叶梗空浪头变,永宣苏料器值钱。

元画似莲瓣涂分,永宣莲瓣多相连。

宣德双圈款遍身,永乐篆款无款传。

注解

明代纹饰不像元代画那么多层,莲瓣不是一瓣一画,而是一瓣连一瓣,蕉叶也多画空心梗,浪头不那么波涛凶猛线条画的比较均,蝌蚪型水涛珠不明显,元代的水珠画的像蝌蚪,但苏料在永宣时期比元代提的纯,用绘涂工艺也比元成熟得多。永乐器多篆款,其他写法很少。

四、明代瓷器鉴别应知应会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是一个在二元烧制法基础上又创新的瓷器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对钴料的应用,对烧制的制度都有了理性规定。斑痕瑕疵比元减少。

在明代,不但对进口料(苏料)(回青)有了阶段性的不同,也有了严格控制和要求,在明中期大量发展了彩瓷,如:三彩、五彩、斗彩、单色彩等等,这给人们生活增加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使中国瓷器不但供给国内而且也出口外销。这样也就产生了以国外审美观作为瓷艺生产的要求。

世界受着中国瓷的影响,中国也因瓷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国际交流。因此这时的瓷器造型产生了变化。有*的军持、执壶,也有梵文和佛教的用品纹饰,大口径的劝盘就是这时的产物。在鉴别中要博学才能领悟其瓷器的作品和时代特征。

112。纹饰元明之别

器形纹饰元明分,蕉叶元独明空芯。

卷草元繁明稀疏,莲瓣元分明联姻。

元纹层多明却少,浪涛元粗明较均。

元代卷草单线绘,明代卷草单双伸。

元画牡丹厚又肥,明画牡丹瘦又均。

元画扁菊一层瓣,明画扁菊两层分。

葫芦叶子用百花,明代葫芦不像真。

元代龙爪三四五,明代龙爪五见真。

元用瓶件曲线美,胸大腹大五块拼。

根部外闪体修长,明代不闪色料晕。

明代也是五块对,曲线不明论假真。

注解

元朝 明朝

蕉叶: 独 空

莲瓣: 分 联

浪涛: 猛粗 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