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页)

之人,看上去很有涵养,很随和,很肃敬,很愉悦,目光往来正而有神,众人皆称其为“君子”。

这五种人中,只有第五种人是身体健康的人,其余四种人都是病态。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其血易脱,其气易败”;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少阴……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

所以,根据上述介绍,我们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成为性情中和、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医生,也应该主动引导病人在陶冶性情、改变性格、成为阴阳平和之人上下功夫,以使疾病早日康复。

2006年10月30日于北京

21·问诊

中医文化随笔21·问诊

关于问诊,中医认为必须要通晓人事。《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也就是说,作为圣人的医生治疗疾病,一定要清楚天地阴阳之理和四时法则、五脏六腑、雌雄表里等情况,也清楚刺灸砭石和药物治疗的适应症,顺从于人事,而明了如何治疗疾病。

那么如何在诊治疾病时“通晓人事”呢?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大意是说,有一些病是失志病,在诊治疾病时,要询问一下病人的“贵贱贫富”情况,也就是了解一下病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情况。这类病人往往没有风寒暑湿等外邪侵犯的病因,病是从内而生的,曾贵后贱的人是“脱营”之症,曾富后贫的人是“失精”。他们因为情绪抑郁,所以耗煎营血,悲则伤气,导致身体日益衰弱,所以外耗于卫气,内耗于营血。

像这类疾病,当我们问到这些后,马上意识到是虚症,应该予以镇心安神、升阳益气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引起了痰核(如乳腺增生),也是由于耗损气血而致,治疗初期要注意急用益气养营等药专心治疗,切不可当作实火而清热解毒、攻坚散结,否则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急剧恶化。同时,我们要注意鼓励或引导病人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会开阔心胸,随遇而安,随缘行事,乐观向上。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j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大意是说,我们在问诊时,一定要询问一下病人的饮食和居住情况,是否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因为偏颇的饮食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伤害人的精气(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1·饮食》;暴乐暴苦,始乐后苦,情绪的巨大波动,也会影响人的精气,因为“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精气减少,形体就会随之衰弱。暴怒使气机向上,从而伤害人的阴气;暴喜使气机懈缓,从而伤害人的阳气。多因怒气等激动的情绪太过,厥逆之气上行,气血上涌,气满脉内,甚至引起出血等症状,伤害形体(如脑溢血导致瘫痪等)。

清楚了上述病因,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除了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外,还应使病人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不足,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气、饮食习惯,加以改正,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另外,中医并非片面神化脉诊的作用,而是认为望、闻、问等其他三诊也很重要。《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猝)持寸口;何病能中?”大意是说,诊病不问病因,则不知有否忧患和饮食的失节以及起居过度的情况;或者是否被毒所伤,不提这些,而仅仅靠把脉诊病,怎么能行呢?

总之,中医要通晓人事,尤其在问诊上应该注意。

2006年11月1日于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22·闻诊

中医文化随笔22·闻诊

所谓闻诊,就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或闻与病人相关的气味来诊断疾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闻诊中,我们可以闻是否有五种声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 这里的“五气所病”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五种声音。

1、噫(ài,一说读y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