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 (第2/4页)

,发现他们也是满脸迷惑。因为谁也不可能想象到,在明朝这么重要的中都,竟然会没有修造城墙。于是吴世恭就再问了一句,“你把话说清楚一点儿。”

“是!姑爷!”薛存义连忙详细地解释了起来,“凤阳这里是有城无郭。虽然也有城门,可是围在城边的只有一些一、二丈高的土墙。而且很多地方为了行走方便都开了口子。完全起不到城墙的作用。”

“为什么啊?”周巡问出了大家心中的疑问。

“小人也不知!”薛存义回答道。“当时小人岁数太小,对这种奇怪的情况也没有往心里去,所以也没有问过知情人,只知道从太祖爷爷那时候开始,凤阳就是那个样子了。”

“卧考!”吴世恭顿时骂出声来。他知道薛存义肯定所说属实,而且现在的凤阳也肯定就是这样的状况。那么利用凤阳坚城吸引住这股农民造反军的主力。再三面包围消灭这股农民造反军的计划肯定是要有变化了。

这主要就是凤阳的政治地位所决定的。凤阳未失守被救援和凤阳失守以后被救援,那完全就是两种含义。而现在的吴世恭就要权衡利弊了。

权衡了半天,汝宁军自己的利益还是占据了上风。不见得再把这股农民造反军赶回汝宁府,再让汝宁军付出重大的伤亡剿灭这股农民造反军啊?说到底。吴世恭就没有什么忠君的思想。所以吴世恭还是下令按照原定的计划办。

这次与二入河南的农民造反军作战。汝宁军前后割首、俘虏了二万多人,除了归德府的两个县城失守外,南阳叶县的两个县城,汝宁府的所有城池都没有失守。而且首次打退了张献忠部以后,也间接地保住了汝州城和南阳府城。所以这份成绩单还是交待得过去的。汝宁军应该也是有些功劳的。

如果凤阳失守,到底那里也不是汝宁军的防区,所以汝宁军该承担的责任也是很轻微的。最多也就是功过相抵,汝宁军不要那些功劳也罢。

反正吴世恭现在也感觉到了无官一身轻的好处了。自己即能够事实上掌管着汝宁军,其他官员又不能够用官场上的那一套来命令自己。这自由自在的身份反而有些金不换了。

再说,守卫凤阳的明军肯定也会是精锐吧。就算是颖州失守,凤阳那里也会得到警示,他们也会堵上那些土墙的缺口的。再怎么说,有土墙总比没城墙好许多吧。只要各地的明军动作快一些,说不定凤阳也不一定会失守呢。

可是吴世恭根本没想到,他已经低估的凤阳局面,却还远远高于了现在的真实情况。就让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凤阳吧。

我们都已经知道: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又是朱元璋父母坟墓所在地,还是朱元璋出家的地方。

而且凤阳为中都,地位也与北京、南京等同。除了设立巡抚之外,还专门派出重兵、太监在此镇守。我们已经从前文知道,这位巡抚也兼任漕运总督驻淮安,而守陵太监驻凤阳。所以说,凤阳最高的官员就是凤阳知府和这位守陵太监。

而此时巡抚是杨一鹏,坟监是杨泽。与其他城池不同的是,凤阳没有修筑城墙,据说是担心因此而影响王气。说到这里笔者就有些不明白了,这王气用城墙围起来不是聚积得更浓厚一点吗?可能是笔者不懂什么风水胡说八道吧!

不过现在凤阳这种不设防的状况,可以说迷信思想害死人,也可以怪明朝找不到一位天才相师吧。(向打眼大大致敬!)(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六章凤阳告急

但凤阳这种防御空虚的状况,在以前也并不是没有引起一些有见识的明朝官员重视,可这些重视意见报到朝廷以后,却被明朝朝廷给忽视了过去啦!

自从农民造反军首次进入河南以后,其实凤阳的安危已经引起了一些官员们的注意。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已预感到不妙的前景,上疏朝廷请增兵设防凤阳。他说:南京、凤阳、承天,都是皇帝陵寝所在地,乞请敕令淮抚杨一鹏做好提防准备,以防流贼东犯。

而兵部尚书张凤翼也意识到这一点,奏请崇祯皇帝敕令凤阳巡抚、东抚操江加强要害地区的防守。

可这时候明朝也已经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地步了,不是迫在眉睫的事,就很难得到崇祯皇帝和朝廷内阁六部的绝对重视。所以在下发了一张公文,让凤阳加强防御以后,明朝朝廷是什么事也没有做。

可就算是朝廷不重视,如果凤阳地方自己重视起来,自力更生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行啊!可看看凤阳这里是怎么样做的吧。

太监杨泽和卫军指挥侯定国酷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