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2/4页)

核完毕,陆正驱车来到高台之下,跳下马车,将长鞭执在手中,单膝点地,跪在下面。乐先生率先鼓起了掌声,心儿更是跟在后面使劲的拍手。

李仪走下高台向陆正走去,同时右手一伸,戒方倏忽出现在他手中,同上次陆正习完射礼一样,李仪用戒方按在陆正的头顶,喝道:“陆止一!”

陆正恭敬的应声:“学生在!”

李仪道:“六马既御,五核已毕。你今日已习得御礼,为师问你,御礼之道如何?”与上次直接说出射礼之道不同,这次老师竟是要让自己来说出何为御礼之道。

陆正虽然有些意外,却没有慌张,因为他在这段日子驾驭马车之时,便有很多的感悟,而他自己也已经经默默思量了很多,于是认真想了一想,答道:“御礼之道,先知之,后主之。”

陆正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御礼的最开始,老师是要他驯服小白。陆正在驯服小白的时候,发现小白根本不让自己靠近,于是就一直在想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去跟小白做朋友?这还是在乐先生用弹琴来启发陆正,才让他想到的。但他一直想不清楚怎么跟一匹马做朋友?

直到他尝试了无数的办法,后来终于跟小白熟悉起来,回过头来思索,才明白其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去了解小白。而了解的方式,就是去观察、去思索、去理解。

观察,就是去观察小白到底是怎么样一匹马?包括陆正眼中所能看见的关于小白的一切,它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惯,每天都做些什么,爱吃什么等等。比如,陆正就发现小白喜欢追着蝴蝶玩。

思索,则是去思索之前小白的所有行为都意味着什么?比如它喜欢追蝴蝶,就是贪玩好动。经常不理睬人,因为它是马王,天生性格高傲。

理解,则是接受小白是一匹马,而不要用自己的脾气去对待它。比如小白如果不愿意搭理自己,就别老去招惹它。也不要对它胡乱发脾气,而要去进一步观察、思索为什么它不乐意搭理自己。

这些说起来十分简单,却需要十分的耐心,和不断进行尝试。在这个过程之中,陆正甚至还模仿小白的动作,时间一久了,陆正都差点以为自己也是一匹马了。不过却让他意外发现了马儿腰臀合力的发力方式,从中获益不少。

就是这样不断的了解和亲近,陆正的种种行为才渐渐获得了小白的认可,得以亲近小白。陆正认为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尊重小白,不要用自己的习惯和脾气对付它,就如同弹琴一样,不能一味让琴听从自己的指挥,而是顺着琴性而来。这就是知之。

但是除了知之还不够,因为这样虽然能够亲近小白,但却不能驾驭小白。就如弹琴也是一样,琴不会自己发出声音,还是需要人去弹奏。小白是天地之间的马王,生性自由自在,他要去哪儿,或者是因为好玩,追着蝴蝶去了,或者是因为闻到前方有更鲜嫩的水草,所以他没有具体的目的。换言之,他需要陆正给它一个方向。这就是主宰它的意思,给小白一个方向,如同将自己的心情赋予琴弦一般。

老师为陆正安排的御礼第二课是驾车,具体到了驾驭马车,不管是两匹马、四匹马还是六匹马,其实道理都都驯服小白差不多,只是相比之下,驾驭马车除了同样需要了解马匹的状况,尊重的它们的习惯之外,还必须要做到互相的协调,让拥有不同方向的马儿们最终一齐走在自己给它们的方向上。在弹琴来说,就是每一根弦的互相配合。

这就是陆正说出的先知之,后主之的道理。

陆正说出这句话,李仪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道:“知之须在敬,主之当以道。陆止一,你可知射礼与御礼之同异吗?”

老师今天的问题很多啊,问完了御礼,居然还连带着问起射礼来,还要相互比较异同。

陆正想了想道:“射礼在求自己不散不乱,讲究的是一身凝定,然后做到正己而后正箭,人弓一体。御礼也是一样,要做到的是人、马、马车三者犹如一身,这是两者相同之处。至于不同之处嘛?学生认为,射礼更为注重自身,而御礼则是注重在驾驭他物。而且,学生射礼和御礼之间,两者更有互相补益的效用。”

原来,自从陆正学习御礼之后,越来越觉得驾车需要的是每匹马互相之间的配合来完成,因此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了解每一匹马的脾气和体力,由自己加以调节,才能好好的驾驭马车。而他有了这样的体悟之后,又用这种体悟返回去思考射箭。

自从陆正从小白身上学会了如何用臀肌发力之后,整个人也起了一种极大的变化。他对自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