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核和海马回。杏仁核是情绪方面的总管,处于情绪的前哨位置,边缘系统则具有学习与记忆两大功能。学习记忆与情绪反应是灵长类动物显著特征,诸如接收和分辨不同的气味,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并作出取舍的选择,看是属于可食的、有毒的、具性吸引力的、敌人或是食物,同时传递反射性信息,透过神经系统指挥身体采取咬、吐、接近、逃跑或追逐等适应性反应,或调整情绪,如温顺、凶狠、愤怒、咆哮、争斗……又历经数千百万年,才有一个完善的人脑,杏仁核比任何灵长类都大,大脑皮层演生出思考中枢--大脑新皮质,复盖整个大脑最外层的细胞组织,如果展开,约有30平方米的面积。

荧屏继续演示:新皮质接受眼睛看见的一个物体,由光波(可见光)携载的信息形成一个具体的“物像”,最初这些“物像”杂乱无规,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分门别类的“意象”,多次反复就变成“意识”,像电子计算机一样记录,分门别类的存储,复制,发送……耳朵接受声波(音频波)携载的信息……

话外音:意识,广义来说,意识是物质,或者说意识是物质的信息,由“比特”(bit)组成,以知识信息形态表征和传播。比特,在数学,是“0”或“1”,二进制的计数单位。在《易经》里就是“阴或阳”。在信息论,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或者说是信息论的“量子”。在现实世界,比特,就是物质存在的时间为“+”和为“0”的两种状态。统而言之,比特是物质存在的某种“状态”。宏观上,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实体是由其特有的大小形状表征的“状态”形式存在;在某些微观领域,物质是以某种“状态”(简单的或复合的状态)形式存在着。概而言之,比特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同许多物质不同形态一样,比特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

屈楚斯民晓得,这些对夏菲未免太抽象了,他进一步例举详解。

《易经》有言:“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圣人设象以尽意”;又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里有两个“象”:一个是天垂之象,是客观的象,本体之像,即通常说的“物像”,就是我们说的自然存在;一个是圣人所立之象,则是主观的象,“象也者像也”,本体之象,即通常说的“意象”。在这里,主观的象脱离了客观的像,成为圣人为表达某种意识而构造的“象”,“意象”取代了“物像”。这样,意象——“像”的意识就从主体即圣人自身存在(大脑和心)分化出来,就是我们说的感性存在或(表象)意识。由此可见,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是接受事物信息,在思考中枢作用下形成“物像”,经过认知而产生“意象”,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感性意识。

“这个星球的人也晓得《易经》?”

“是我们先祖带来的,王国各地图书馆都有珍藏。”屈楚斯民说。

WUTOR人发见《易经》简直视为至宝,珍重研究,差不多人人都懂。尤其是《易经》揭示的以阴(——)阳(—)符号的不同组合构成乾、坤、离、益等64卦,并以阴阳符号在六爻中所处的不同位置类比天下万事万物,记录人类远古以来的经验信息。由此及彼,很像科学家们研究出的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码,处理文字和计算。由此继进,以后又开发出智能计算机,发现远古以来的经验信息竟然像树木年轮一样在人的脑海中深深刻下印记,如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标注的二进制编码,记录、存贮在人的大脑皮质之中,又通过人体基因的遗传与变异,以基因密码(信息)形式,一代一代地子代相传,成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经验性意识,以潜意识形式存储在人体基因携带的密码信息之中。

话外音:人的视觉、听觉等接收的外界信息,其光信号(光波)和声信号(音频波),经视觉和听觉通路上各神经元的处理,转化成生物电信号,依其属性不同分别由不同的神经元进行记录或存储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认知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物电(流)信息活动,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那末意识活动就是信息活动,或是呈量子态或波动态生物电(流)信息形式存在(记录、存贮)于大脑之中,大脑细胞就成为生物电(流)信息记录、储存的载体;或以语言、手势(手语)、眼睛等不同方式,也就是以音频(波)信息、光(波)信息进行传达、交流;或藉某种载体诸如文字、绘画、雕塑、图形、图表、图像、音乐、电磁波等不同表意符号记录、存贮,以知识信息形态表征、传播。

“假若意识不能发送、传播,我们交流起来,不就要多费许多口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