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 (第2/4页)

“我记得,当年从将军到士兵,都在玩命。”

“李向群,一个伟大的战士,虽然你牺牲的时候只有二十岁,但在我和家人的心目中,你永远都活着。来自一个九八年洪水中被解放军叔叔救出来的孩子。”

“家贫出孝子,国难出良将。当年的洪灾使多少人民遭难。抗洪一线的子弟兵们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地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我们记得的只是这些假大空的套话,希望老首长能够让我们知道英雄们的事迹!”

评论区活跃的同时,在抗洪专题栏那边,王亮调出了一首歌曲。

《为了谁》

为纪念和歌颂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们而谱写的一首歌。

曾红便大江南北。

王亮:“当我每次听到祖海唱这首歌的时候,眼泪总是止不住往下流,1998年抗洪的艰辛,不亲历怎么能体会得到?”

“参与九八抗洪的英雄们?现在还有谁知道你们是谁?”

【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

【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望断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

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熟悉的歌词再次萦绕耳边,当年的参战人员们都忍不住哭了。

想来,那泪水是为牺牲的战友,为那段艰难的时光而来的吧。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回】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

。。。。。。

【谁最美】

【谁最累】

【我的乡亲我的战友】

【我的兄弟姐妹】

在这首唱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意识、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和那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的《为了谁》的伴奏下,王亮开始讲李向群的故事。

“我可以直接告诉大家,李向群同志的家庭背景,他的出身并不贫寒,他的家在海省。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总是可以保证的。九八年啊,万元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百万户呢?”

既然王亮要讲,那就要讲些别人不知道的故事。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向群的家已经是百万户了。他的母亲和姐姐经营服装生意,家里有两个服装厂。他的父亲和哥哥搞运输,家里光是货车就有六辆。”

98年,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四五百块。

“毫不夸张地说,向群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王亮:“因为家里生意忙不过来,初中刚毕业的向群就跟着父亲学驾驶、跑运输。父亲的用意十分明显,那便是让他一步步地来,接手家里的生意,但。。。。。。”

但那不是李向群的人生追求,更吸引他的是火热的军营生活。

那个年代,当兵已经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入伍后的李向群热枕于学习,无论是军事技术还是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他都去学。

是啊,那个年代没有网络,诱惑也少一些,能够沉得下心来。

但可曾想过,李向群是个富二代啊,他完全可以选择红灯绿酒、安逸舒适的生活。

他没有。

在部队里,他参加了法律函授学习,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他苦练军事技术,在二十个训练课目考核中,十七个获得优秀,是当之无愧的训练尖子。

他是特区的兵啊,但他不当特殊的兵。

训练骨干的他不是党员,但他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班里战友的训练跟不上,他就分析原因并帮助制定训练计划。

战友投弹能力不行,他用砖头和木棍帮战友做了一个挥臂器。

四百米障碍矮墙跳不过,他买来布匹做沙袋,让战友绑在腿上练弹跳力。

不光如此,他还反复地给战友讲解动作要领,示范规范动作。

在李向群的帮助下,战友们瘸腿的科目都达标了。

李向群虽然家庭富裕,但他的生活十分节俭。

在部队里,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个越的生活开支不得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