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 (第3/4页)

嘿然一笑。

“鞑靼的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虽说鞑靼太师阿鲁台至今仍然不肯投降,反倒试图毒杀准备投降的鬼力赤,但幸好鬼力赤机灵,连老婆孩子都来不及带就这么单身跑到大明来了。在鞑靼大汗已经向朕投诚地情况下,那阿鲁台竟然又立了本雅失里为鞑靼可汗。看阿鲁台那种劲头,好象还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了。他阿鲁台活得不耐烦了不要紧,可朕准备在征服鞑靼之后还要进军瓦剌、西亚、西伯利亚。在没有彻底征服鞑靼之前,却也宜轻易向瓦剌宣战。朕只希望底下的北方的有邑贵族们能够早些将阿鲁台的头颅送过来。那时,朕才能安心地向西扩张。”

杨荣此时才真正明白这位年过不惑的中年皇帝的泼天大志,于是离座长跪。“皇上圣虑远大,臣愚昧。臣虽是文官,却也愿领军去鞑靼生擒阿鲁台献俘阙下,若该酋穷途自尽,臣亦必解尸赴京,以慰圣躬。”

朱棣摆摆手。

“朕只是心急,却也知道此事难办。鞑靼是游牧民族,阿鲁台若是不愿与你交战,你便是在漠北逛三五个月也未必逮得住他。大军在漠北消耗太大,三五个月就能够消耗一省数年地赋税。”

杨荣嗓子里咕哝了句什么,说不清是感动还是震撼,他的声音有些发颤。

“皇上……”

“你能勇敢请战,朕也很欣慰。不过,这件事却也不必再说了!”

军队方面实施了精英政策,那两百多万希望凭借自身实力获得更好生活地普通军户则是最佳的后备军。对于北方地游牧民族,有着以人头换茶叶的制度和不时以车骑联合作战地形式进行扫荡的政策,谁能受得了?阿鲁台如今已经成了秋后的蚱蜢,能蹦几天?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主要是探路,因此没能说服沿途国家加入大明有邑贵族体系。但郑和率领两万余人的船队却已经在沿途建立了一些中继点。那些中继点,或者是威胁强占,或者是利诱购买、租借,总之可以充当殖民点的功能。将来凭借这些殖民点,更容易扩大明朝对那些国家的影响力——即便将那些小国变为殖民国也并非不可能。当然,朱棣却觉得如果单纯地将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小国变为殖民地还不够好。最好的选择却是逐渐将之演变成为大中华的一员——至不济,也要将之变成类似于英联邦的成员国那样的大中华联邦成员。

此外,这次郑和下西洋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如今已经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剩余商品,因此工商业比历史上更加发达了。

而中国的棉布、丝绸、茶叶、瓷器又处于极其有利的垄断地位,因此中国在未来的贸易中将获得更多利益已经成了显而易见的事情。

吏治利用了高薪养廉、主官负责制、收入与成绩挂钩、首告无罪制度以及鱼效应,尽管不能彻底令每个官员都合格,但已经比过去的情况好得多了。只要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那么年终便会有一份保证家人足以过上有足够尊严和体面的生活。反之,稍有违法举动,就有可能品尝牢狱之灾的滋味。当然,在大航海时代,倒是有很多罪犯不必坐牢。不过,不坐牢也未必就是好事,因为以罪犯身份被流放到殖民地会有很多苦头吃。

至于说土地问题,在能够任意开发殖民地的年代,至少三百年内不会出现缺乏耕地的现象。仅开发殖民地这一项便可令大明至少多享受百年国祚。

科技方面,使用了特殊的专利政策,商人和工匠们发明的积极性极高。如今蒸汽机的效率已经提高到可以产煤区大量运用的程度了。或许不久之后,中国便能够抢先进入蒸汽机时代了。

文化方面是最简单的。让解缙这个大才子老老实实地搞《永乐大典》就成了。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因为各种原因,《永乐大典》居然只剩下百分之三四了。为了安全起见,朱~决定在永乐大典成书后下令再制作至少一份副本。而完成副本后,则将此作为一项事业,让读了书却考中功名的读书人有份工作,那就是聘请读书人誊抄全书。此外,还可以将副本向社会开放,在自愿的前提下让民间以单册的形式刊印发行。

那么多项改革已经打下了足够坚实的基础,剩下来的时间里,朱棣甚至完全可以轻松下来享受生活了……

只要将来别年纪大的时候患了失心疯,大明必将越来越强盛,在朱~的有生之年变成一个超级强大的大帝国。到时候,一个永乐大帝的称号还跑得了吗?(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尾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