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页)

有一些碰撞、拉扯,也会跌倒摔跤,儿子的膝盖和手肘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我要看他的伤口也不让我看,还说“会好的”,爬起来继续嬉戏打闹。但当他把别的孩子撞到或打倒时,其他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比他年龄大的女孩也会这样)就会大哭,然后家长就会跑过来理论是非,当然觉得哭的一方是弱者,语气严厉地指责儿子:“每次都是你!你不要和她玩了!”还教训自己的孩子:“哭有什么用?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儿子并不是打人,也从没想过要打人,大家只是在玩耍。所以这时他会非常伤心,觉得受了委屈,自己走开,我叫他他也不理我。我就只有跟着他走,坐在花园的凳子上把他抱住安慰他。不过他一会儿就没事了,不再伤心。

我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感情表达方面差别很大,男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肢体动作要多些,而且有时候出手也会比较重,这就会引起有些家长的误会,总以为儿子在欺负小朋友,要打人,实际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我知道他并没有做错,在玩耍的时候也难免会有纠纷,我想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但别的家长总是要出面,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受了欺负。

孩子不可能不出去玩,我很担心儿子以后在玩闹时又把那个爱哭的女孩弄哭了怎么办?儿子最喜欢那个爱哭的女孩,一看见她出来就马上过去找她,而那个女孩的妈妈又特别紧张自己的孩子,听不得孩子的哭声,所以也不喜欢我儿子和她女儿玩。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样处理呀?

你对儿子行为的理解非常到位,的确他属于那种身强力壮、活泼好动却又一不留神就引起别人误会的儿童。我自己也因为有一个跟你儿子相似的儿子,经历过目前你正在经历的一切烦恼。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我的书《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里边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为了这里的读者方便起见,我摘抄一部分相关论述如下: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攻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roughandtumble play,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排出并调整“啄序”。

一个人,身体感觉越猛烈,情感的反应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人类大脑的发育,首先发育的是感官,是各种生理感觉,尤其是触觉的发展。身体接触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感受自己的情感。

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疆界、建立自信。孩子们也喜欢互相拥抱,并且热衷于身体冲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有进攻行为在所难免(2)

扭打碰撞对于男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男性大脑的发育、荷尔蒙的分泌,需要身体方面的冲撞接触。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扭打,男孩子的大脑就不会正常发育。另外,男性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与女性大相径庭,他们互相之间根本不会通过温柔的抚摸和甜蜜的话语来表示友好,一个美国妈妈这样说:“男孩子是用扭打、推搡、碰撞来表达温情的。”

Roughandtumble play具有普遍性,从幼年期到青春期,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印度、墨西哥、冲绳岛、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还是菲律宾、英国、美国——的孩子们身上都会体现。

我想,对于儿童行为的理解,你是没有问题的。你目前的烦恼在于如何应对其他家长的误会、指责和“算账”。你想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家长都这么开明;况且,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强势儿童来说比较容易,对于那些弱势——不一定是天生的弱势,很多时候是家长保护过度而人为制造出来的弱势——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来说,就不那么容易接受这种态度了。当你面对一个不允许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并且态度比较强硬的家长时,最好别再坚持“自己解决”这个原则,找一些迂回的办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我建议你做这样几件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