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2/3页)

……——施穆克先生!”他喊了起来。

施穆克签了字,手里拿着钱,听到多比纳的喊叫声,走了过来。

“这是给德国小女孩和您的……”

“啊!我亲爱的施穆克先生,这些魔鬼想败坏您的名誉,可您却让他们发了大财。我刚才把这给一个正直的人看过了,那个诉讼代理人认识弗莱齐埃,说您应该打这场官司,好好治治那些无赖,他们一定会退缩的……您念念吧。”

说着,这位冒失的朋友把送到波尔当村的传票递给了施穆克。施穆克接过文书,念了起来,发现自己受到这般对待,不明白法律程序为何这样愚弄人,因此而受到了致命的一击。一颗石子堵住了他的心口。多比纳一把接过晕倒的施穆克;当时,他们俩正在公证人家的大门下,一辆车子恰好经过,多比纳把可怜的德国人抱上车;施穆克得了脑溢血,正经受着巨大的痛苦。音乐家的眼睛已经模糊;可他还有一点力气,把钱递给了多比纳。脑溢血是初次发作,施穆克没有马上死去,可已经无法恢复神志;他什么也不吃,只做些毫无意识的动作。十天之后,他死了,连哼也没哼一声,因为他早已不会说话。生病期间,多比纳太太一直照料着他,死后由多比纳躁办,无声无息地葬在了邦斯的旁边;给这位德国的儿子送葬的,也唯有多比纳一人。

弗莱齐埃被任命为治安法官,成了庭长家的知己,深得庭长太太赏识。庭长太太不同意他娶塔巴洛家的女儿,答应一定给这个能干的男子汉介绍一门比这要强千倍的亲事,在她看来,她能买进玛维尔的草场和庄园靠的是他,而且庭长先生竞选获胜,于一八四六年国会改选时当选为议员,也全靠他出的力。

各位恐怕都想知道本故事主人翁的下落,不幸的是,本故事的许多细节都是再也真实不过的事实,若与作为姊妹篇的上一个故事联系起来,足以证明社会的强大动力是人的性格。噢,收藏家,鉴赏家和古董商们,你们全都猜得到,这位主人翁,就是邦斯的收藏品!这里只需听一听博比诺伯爵府上的一场对话就成。不久前,博比诺伯爵向几位外国人展示了他那套出色的收藏品。

“伯爵先生,”一位高贵的外国人说道,“您可有不少宝物!”

“噢!爵爷,”博比诺伯爵谦恭地说,“就藏画而言,我可以说不仅在巴黎,而且在欧洲,谁也不敢跟一个不知名的犹太人相比,那人叫埃里…马古斯,是个老怪物,是个画迷王,他搜集的一百多幅画,收藏家们见了准会垂头丧气,放弃收藏。这位富翁死后,法国恐怕要花上七八百万才能把他的藏画买过来……至于古董,我的收藏还是相当不错,值得一提的……”

“可像您这样的大忙人,当初的家业又是本本分分地置下的,靠经营……”

“经营药材,”博比诺打断了对方的话,“您是问为什么还会继续摆弄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不,”外国人回答说,“是问您怎么会有时间去找的?小古董可不会自动落到您手上来的……”

“我公公的收藏原来就有个底子,”博比诺子爵夫人说,“他一向喜欢艺术,喜欢美的创造,可他的宝物中绝大部分是我带来的!”

“您带来的,太太?……您这么年轻!您早就有这种嗜好。”

一位俄国亲王说。

俄国人就好模仿,人类的文明病没有一样不在他们那儿扩散。在彼得堡,玩古董都玩疯了,再加上俄罗斯民族天生就有那个胆量,拿雷莫南克的话说,结果把“货价”抬得比天高,弄得谁也收藏不成。这位亲王就是专程来巴黎搜集古董的。

“亲王,”子爵夫人说,“这些宝物是一个很喜欢我的舅公传给我的,他从一八○五年起,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在各国,尤其在意大利,搜集了这些杰作……”

“他的尊姓大名?”爵爷问道。

“邦斯!”卡缪佐庭长回答说。

“那是个很可爱的人,”庭长夫人用甜叽叽的声音说道,“很风趣,很有个性,心肠也好。爵爷,您非常欣赏的那把扇子,原是德…蓬巴杜夫人的,一天上午,他将这把扇子送给了我,还说了句话,妙不可言,请原谅,这话我就不重复了……”

说罢,她看了看女儿。

“请说给我们听听,子爵夫人。”俄国亲王要求道。

“那句话跟扇子一样,价值千金!……”子爵夫人答道,她就喜欢这种陈词滥调,“他对我母亲说,邪恶手中物早该回到德善之手爵爷看了看卡缪佐…德…玛维尔太太,一脸不信的神气,这神气对一个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