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1/4页)

品),他从李隆基那里领受了意图,回到省里之后,就将皇帝陛下的讲话jīng神传达给了自己的得力部下——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繁杂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正职领导中书令和副职领导中书侍郎(正四品上)只负责“从宏观上指导”,此时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副相苏颋,而具体的工作则是由中书舍人来完成。中书舍人一共有六个人,因为尚书省有六个部,所以,中书省就设置了六名中书舍人,一人对应一个部。

中书令根据皇帝指示的类别,将草稿的任务交付给其中的一个中书舍人。这个中书舍人要依据皇帝的指示jīng神和中书令的讲话纲领,以皇帝的口吻起草一份诏书,这个艰苦的过程却有一个诗意浪漫的名称,叫做“五花判事”。

草稿拟成之后,中书令会对草稿进行润sè修改,形成正式的范本,而后将之呈递到皇帝李隆基的案头。皇帝李隆基会对这个范本进行审查,看看这帮大臣是不是领会了他的意图。如果他不满意,就会将诏书发回中书省重拟;如果同意,只需要用红笔在诏书上批一个“敕”字就行了。

紧接着,这份经由李隆基的龙爪批红的敕书会被中书省转送到隔壁的门下省。门下省实际上是一个复核部门,职能就是审核体现皇帝主观愿望的敕令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可cāo作xìng。

拿到敕书以后,给事中(正五品上)会对敕书进行复核,如果复核不予通过,敕书就会被重新发回中书省,然后再走上一遍上述的程序。

如果复核通过,敕书经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正三品的侍中(侍中下基层或者休假时,则由副职长官正四品上的黄门侍郎代行职责)签章之后,就正式生效了。

如果一道诏书,只有皇帝的批红,却没有侍中的签章,那它就是无效的。由此可见,门下省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皇权的制衡,整个程序还是非常科学的,能够将某些皇帝个人的失误排除。

不过此时侍中暂缺,显然李隆基并不想有这样的宰相来阻挠他的圣旨,而之前的门下省的副职官黄门侍郎则是源乾曜,向来唯李隆基马首是瞻的人。

很明显,李隆基虽然几乎将中书省放权给宋璟、苏颋二人,但门下省却在他的掌控之中,因为这才能保证他圣旨的“合法xìng”。

============

求收藏票票~~~~~~~

121、武惠妃

() 诏书生效之后,就被门下省转送到了尚书省。

尚书省的职能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简单,就是执行,然而实际上,尚书省却是行政三省当中业务量最大、工作最为繁忙的一个部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尚书省的机构最多,下设六部二十四个司(每部辖有四司),人员也最多。

尚书省的一把手——尚书令——本来是六省一台九寺五监所有官员中品级最高的,正二品。但是,因为李世民当皇帝以前干过这个岗位。

所以,登基后,这个位置就空了下来。实际上主持尚书省工作的是从二品的左仆shè和右仆shè。不过到了这时,尚书左右仆shè早就成了虚职,就连六部尚书(正三品)也成了虚职,并不主持六部工作,像首相宋璟现在就挂着一个刑部尚书的职位;真正主持六部工作的是侍郎(正四品下)。

尚书省要根据诏书的内容将之分发给下属的六个部门,即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和兵部。各部拿到诏书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部分诏令无需更改,直接尚书省发往zhōng yāng各部及地方州县;部分诏书则需要根据其内容改制成政令,而后再下发到有关部门和地方州县。

所以,大致说来,尚书省实际上是一个狭义的行政机构。制定命令虽然难,但是执行命令其实更加困难,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会遇到许多现实的困难,所以在尚书省当差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

这就是整个圣旨生效并执行下去的流程,但在后来政事堂中的宰相们是可以直接绕过皇帝发堂帖的,不过在李隆基这种强势皇帝在位的时期,是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说到底相权虽然能限制君权,但掌控整个国家的,还是皇帝。

李隆基在拿到所有贡士的卷子时,天sè已晚,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到蓬莱殿过夜,这是他如今最爱的宠妃武惠妃居住的地方。(武惠妃最迟是在开元十年被封为惠妃,现在才开元六年,可能还是婕妤,不过也有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