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2/4页)

而且吧,也不知道为什么,秦震对这寨子里所有人的长相都不抱太大的希望。

倒也不是他有什么偏见,只不过他觉得这种类似蛮荒之地的原始族群,是很难长出羽东这模样的男人,也很难长出兰晴那样的女人。

渐渐深入了这个古老的苗寨。寨内全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路旁多的是参天古树,而村寨就掩藏于森林中。

进寨时天已经暗了,别的看不太清,但是这里的空气质量可真的是非常高啊!深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好像五脏六腑都干净了。丽江的空气要是和这里的一比,直接就沦落为北京了。

秦震注意到了两旁的参天古树上,都挂满了红布条。随风轻荡,很是神秘。不知道这是某种仪式呢,还是一种祈愿的方式。

之前在寨子外面远眺,看到这里似乎是由几个依山而建的村寨相连成片而组成的。尤其当时那在日落时分,暮霭沉沉,炊烟袅袅,让人恍惚会产生一种“画中游”的梦幻意境。

抛开神秘悚然的巫蛊不谈,这里当真是一幅神仙画卷!身在其中,便可以在这苗寨的山水画廊里回归本真、回归自然。

第三十三章 鬼斧神工

放眼望去,苗寨里一片片高低不同的吊脚楼,正在用它沧桑古老的姿态讲述着一个民族的民俗故事。

苗寨内的吊脚楼全部为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高低错落于30到70度不等的斜坡陡坎之上。在传承了传统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在这种穿斗式的吊脚楼。

这样的建筑结构简单,稳定性强,节约了耕地,适应于这种高度陡峭的山地斜坡,并且还能用小材盖大房,典型的天人合一。

虽然外表看上去,这些吊脚楼都历经沧桑十分古老,但是那稳固到数百年都风雨不动的‘根深蒂固’,却让人不得不敬佩这里苗民们的工艺智慧。

根据羽东介绍说,苗寨里的吊脚楼,框架完全由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房梁、穿枋等等,足足得有好几千个榫眼。

但是木匠们却从来不曾需要图纸,更没有现代社会里的电脑平面图。他们仅仅凭着祖师爷传下来的墨斗、斧头、凿子、锯子,以及各种成竹在胸、烂熟于心的方案和设想,就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

一栋栋三层高的悬空木楼就这样鬼斧神工般的巍然屹立于了那高度的斜坡陡坎之上。

那些压根就不识汉字的苗族老工匠们,没有任何高科技手段,也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做辅助,他们就仅凭着自己的智慧,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建造出了这巧夺天工的传奇建筑。

柱、枋、梁、檩全部都垂直相交,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的结构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个延伸组合成了整个屋体。

正是这种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简单组合,才会给人以一种稳定而庄重的感觉。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刚健之势。

断面纤巧的木结构,本来就已经极度轻灵了。再加上这种架空而上,上实下虚的强烈对比,更让人有种‘空中楼阁’的错觉。

细观这些精致的吊脚楼,飞檐翘角,犹如画卷上一笔空灵的白描。这里大多数二楼上都设有悬空走廊,作为进入大门的通道。

三面走廊,悬出的木质栏杆上都雕有万字格、喜字格和亚字格等不同的古老图案。下面悬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底端常有绣球金瓜等装饰。

有的阁楼上还搭架出了晒楼,这样的话,夜晚就可以在那里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那种遗世绝美的意境,秦震虽然没有亲身感受过,但是却完全可以想象的到。这片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群和它的主人们,似乎年深日久早已与这里的一山一水渐渐融合,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路上,羽东和姜旗是安静的,秦震和顾杰是感慨的,他们都在感叹这些吊脚楼的鬼斧神工以及苗寨人民的智慧。

同时也在为大城市中那些过辆大车就能塌了的立交桥而感到自惭形秽。

在这过程中,顾杰曾低声对秦震说过这么一句“大震,如果咱们还能活着回去,那我一定拼了老命也要追上兰晴!以后,咱们可不可以带上东少、大旗、马超他们一起来这里定居?我真的太喜欢这地方了……”

秦震笑了笑回道“兄弟,你这份心意是好的。其实我也喜欢这地方。你别看那俩爷们儿没说话,但我估计是个人就会喜欢这地方。可是你要说一起到这里来定居,那我觉得有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